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21例风湿性瓣膜病心房纤颤于手术后的转复治疗效果,指出在心瓣膜手术后转复房颤有成功率高、窦律维持时间长的效果。而术前左房大小、房颤持续时间长短和术后心功能改善程度等都直接影响转复成功与否及窦律维持期限。此外对单用电击转复和电击前采用预备药乙胺碘呋酮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方法 选择 5 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其中 2 5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2 9例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根据疼痛的严重程度将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按Braunwald分级分为三组 :第一组 (9例 ) ,BraunwaldⅠ级 ;第二组 (8例 )BraunwaldⅡ级 ;第三组 (12例 )BraunwaldⅢ级。选择 12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0 1)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由第一组到第三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是逐渐升高的 ,其中第三组较第一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是激活的 ;随着不稳定心绞痛病情的加重 ,外周血白细胞活性也是增加的 ,白细胞活性状态可能提示了病变斑块存在着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72例AMI患者,其中32例行静脉尿激酶溶栓,测量分析QTd,观察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及溶栓疗效与QTd的关系,并评估QTd在判断静脉溶栓再灌注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1992年1月~1996年8月自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的AMI 72例,其中予尿激酶100~150u万静脉溶栓的AMI患者为溶栓组:共32例,男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前认为炎症可能在冠心病发病及恶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 ,探讨炎症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 5 4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2 5例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2 9例。根据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其按Braunwald分级分为三组 :第一组 (9例 ,BraunwaldⅠ级 ) ;第二组 (8例BraunwaldⅡ级 ) ;第三组 (12例BraunwaldⅢ级 )。选择 12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结果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0 1)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由第一组到第三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是逐渐升高的 ,且第一组与第三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是激活的 ;随着不稳定心绞痛病情的加重 ,外周血白细胞活性也是增加的 ,白细胞活性状态与冠脉缺血的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21例原发性高血压用心痛定治疗,每次10~20mg,一天三次口服达一周。所有病人的血压都有下降,收缩压降低的幅度是30.67±14.23mmHg,而舒张压是16.67±10.70mmHg。于8时、12时和晚6时相继服用心痛定,而每天在早7时,下午4时测量血压,即分别为服药后13和4小时测血压,比较其下降幅度,两次检查的血压下降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认为心痛定一天三次服用是合理的,因为它可以在24小时内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当停用心痛定一周,血压又都回升到治疗前的高水平。副作用极轻微,且能忍受。因此建议心痛定作为一种有效、简便、接近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来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HDL-C、TNF-α水平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加重期COPD( AECOPD)患者157例( AECOPD组)、稳定期COPD患者75例(稳定期COPD组)、健康体检者72例(对照组),检测各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hs-CRP、PCT、HDL-C、TNF-α水平以及肺功能。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评估HDL-C、TNF-α水平早期识别AECOPD的价值。结果 AECOPD组与对照组、稳定期COPD组比较血清HDL-C水平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增高(P<0.05),血清TNF-α水平治疗前增高(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 ROC曲线显示,血清HDL-C、TNF-α水平判断AECOP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3、0.857,截断值分别为0.92 mmol/L、23.56 ng/mL,敏感度分别为91.08%、87.90%,特异度分别为89.80%、85.03%。结论血清HDL-C、TNF-α水平是早期识别AECOPD和评估其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重度心衰1年病死率超过50%犤1犦。目前,难治性心衰的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学一大难题。米力农即甲腈吡啶酮,为人工合成的双吡啶化合物,是氨力农的磷腈衍生物,是新一代的非洋地黄类,非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犤2犦。近年来我们应用该药治疗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分别与氨力农及多巴酚丁胺进行对比研究,以比较三者对严重心衰患者心室功能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表明米力农具有令人满意的疗效,而且无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氯沙坦、苯那普利及二者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氯沙坦、苯那普利及二者联合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的降压效果及耐受性.方法入选的轻、中度EH患者(坐位舒张压90~109 mmHg)经1周药物冲洗期及2周安慰剂期后,随机分为3组(1)L组,口服氯沙坦 50 mg/天;(2)B组,口服苯那普利 10 mg/天;(3)L+B组,口服氯沙坦 50 mg/天,苯那普利 10 mg/天.疗程8周.共入选病例67例,完成8周观察者63例,L组22例,B组20例,L+B组21例.于服安慰剂期末及治疗1、2、4、6、8周末测诊室血压、心率(HR)并记录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测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浓度.结果治疗8周后三组血压均下降,其中L组下降10.8±6.2/17.5±5.5 mmHg,总有效率59.1%;B组下降11.2±5.4/16.4±4.6 mmHg,总有效率65.0%;L+B组下降26.4±5.7/32.1±11.0 mmHg,总有效率95.2%.L+B组降压幅度最大,与L组、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L组与B组的降压幅度及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血浆ALD浓度在治疗后均下降,其中L+B组ALD下降较L组与B组显著(P<0.001).氯沙坦组不良反应少.结论氯沙坦有明显降压作用,与苯那普利合用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是以肌无力和肌痛为主要症状,以皮肤肌肉炎症及坏死性病理变化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本病临床诊断比较困难。现将我院收治的皮肌炎8例、多肌炎5例报告如下: 资料分析本组13例均无遗传史,也无肿瘤及其他结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