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究关节镜联合小切口粘连松解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伸直性膝关节僵硬效果。方法选择股骨远端骨折术后伸直性膝关节僵硬患者54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5.26岁。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5.29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4.98岁。对照组行传统股四头肌成形术,观察组行关节镜联合小切口粘连松解术。观察统计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两组均随访3年,对比术前、术后1年、术后3年两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屈曲度、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92.59%(25/2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18/2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1%(2/27)]低于对照组[29.63%(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屈曲度、Barthel指数及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术后1年、术后3年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屈曲度、Barthel指数及SF-36评分均较高[术后1年(90.12±5.31)分vs(85.21±5.69)分,(115.36±14.21)°vs(102.42±15.31)°,(68.39±5.67)分vs(62.32±5.74)分,(66.46±5.78)分vs(60.27±5.01)分;术后3年(95.43±3.25)分vs(91.32±3.62)分,(107.31±16.87)°vs(95.60±16.14)°,(71.68±5.24)分vs(67.32±5.68)分,(72.84±5.74)分vs(68.32±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关节镜、小切口粘连松解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伸直性膝关节僵硬,效果较为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增加膝关节屈曲度,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寰枢椎经口咽前路手术引流处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30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根据引流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所有患者都采用寰枢椎经口咽前路手术,同时治疗组采用积极的引流措施。结果两组在术后1周各有13例植骨愈合,愈合率为86.7%;术后所有患者都愈合,愈合率为100.0%。两组的植骨内固定松动和断裂并发症发生对比类似(P〉0.05),但是治疗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寰枢椎经口咽前路手术中的合理引流处理对于预防术后感染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胸腰椎骨折后路跨伤椎固定可达到复位与固定的目的,但此种方法存在缺陷:跨伤椎固定需要固定两个节段,对脊柱的活动度影响较大;手术中广泛剥离椎旁肌,破坏了肌肉组织的正常结构,部分肌肉组织缺血坏死,术后切口部位瘢痕增生.为此,我们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利用QUADRANT系统单节段固定治疗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与同期38例跨伤椎4枚螺钉固定的患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1956年Schne ide、rKahn首次提出颈椎泪滴样骨折,它以椎体前下缘大小不等的骨折块为特点。既往资料统计显示枢椎泪滴样骨折在颈椎损伤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是,近几年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车祸及坠落伤导致的枢椎泪滴样骨折病例数增长明显[1]。我院自2006-07-2010-09经高位咽后入路行前路骨折块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治  相似文献   
5.
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远期并发症,其发病率很高,而其中更以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多见.关于肘内翻的发生机制仍在探讨中,许多研究者提出不少看法.但均认为尺偏型骨折是造成肘内翻的主要因素.造成尺偏型骨折的因素有许多,作者通过临床观察与初步体会,对提携角角度与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内固定在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21-02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4例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前路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固定,颈椎后路行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内固定。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颈椎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颈前不适感、吞咽困难、颈后轴性疼痛等症状。术后3个月MRI显示颈椎管扩大良好,脊髓前后压迫均完全解除。术后1年颈椎CT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融合良好,椎板单开门状态维持良好,无再关门现象发生。术后1年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1年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后路微型钢板的应用有利于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更广泛开展,手术安全性提高,可以有效避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经口咽入路减压手术感染的预防方法与效果。方法寰枢椎脱位患者4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都采用寰枢椎脱位经口咽人路减压手术,治疗组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同时积极预防感染。结果两组治疗后JOA评分都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0.0%,治疗组未发生感染,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692,P〈0.05),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寰枢椎脱位经口咽入路减压手术能取得很好的预后效果,但是要积极预防感染,保证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后颈椎曲度改变与脊髓漂移距离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11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其中90例完成随访。术后根据患者颈椎曲度大小分组。A组(n= 28)颈椎曲度变直(颈椎角0°~5°),B组(n= 36)颈椎曲度变小(颈椎角5°~16.5°),C组(n = 26)颈椎曲度正常(颈椎角 > 16.5°)。术后观察三组脊髓漂移距离、神经恢复情况、轴性症状和C 5神经麻痹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间术后颈椎角和脊髓漂移距离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 > 152.119, P < 0.001),椎板切除宽度和C 5神经麻痹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三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均显著升高( t > 8.869, P < 0.001),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三组神经功能恢复率无显著性差异( F = 0.472, P = 0.625)。术后3 d和1个月,三组间轴性症状VAS评分比较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 > 34.800, P < 0.001),B组和C组显著低于A组( t > 5.845, P< 0.001),B组和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 < 1.765, P > 0.05)。 结论 在椎板切除宽度相同的基础上,颈椎曲度越大越有利于脊髓向后漂移,颈椎曲度过度丢失与轴性症状的发生有关,与神经功能恢复和C5神经麻痹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9.
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误诊为肱骨外髁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和肱骨远端骨骺分离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均表现为伤后肘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8例摄X线片,4例未行影像学检查,12例均误诊为肱骨外髁骨折,误诊率12.2%.8例经复查X线片确诊行石膏固定治疗.4例手术中确诊,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论:肱骨远端骨骺分离与肱骨外髁骨折鉴别的重点首先是根据骨折当时的X线片观察肱骨头与桡骨头的关系,必要时应摄肘关节斜位或健侧X线片对比,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