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琼  应燕萍  凌瑛  赵慧函  卢婷  黄彪进 《浙江医学》2022,44(14):1536-1540,1554
目的编制适用于测量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肿瘤患者握球运动依从性的评估表,并检验量表的信效度。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筛选相关条目和计算条目权重,然后依据组合权重给条目赋分,形成量表初稿。之后,运用量表初稿对整群抽取的1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调查,最后,通过项目分析筛选条目和检验量表的信效度。结果经筛选,留置PICC肿瘤患者握球运动依从性评估表保留3个维度、12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042%,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990,每个条目的内容效度范围为0.938~1.000。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98,分半信度为0.693,重测信度为0.902。结论编制的留置PICC肿瘤患者握球运动依从性评估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评价该类人群握球运动依从性水平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降低小儿介入术后患儿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寻找系统的解决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8月在本院行心脏介入手术患儿65例作为对照组,按常规护理。2015年1月—2015年8月行心脏介入手术患儿68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护理行政专案。并对两组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实施前后先天性心脏病护理知识考核合格人数及病人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先天性心脏病护理知识考核合格人数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护理行政专案有效地降低介入术后患儿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两种封管液对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大鼠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肝素盐水组各20只,通过构建中心静脉置管大鼠模型,模拟临床输液,每日分别予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封管液进行导管维护,分别于第1、4、7、10、14天取材,观察大鼠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 导管留置期间,生理盐水组和肝素盐水组各有1只大鼠导管脱出,生理盐水组未发生堵管,其成栓率73.68%;肝素盐水组2例堵管,其成栓率78.95%。两组堵管率和成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显微镜下观察显示,血栓形成早期肝素盐水组严重程度低于生理盐水组,但后期生理盐水组轻于肝素盐水组。 结论 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无显著差异,但综合来看生理盐水要相对优于肝素盐水。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价氯已定和聚维酮碘皮肤消毒剂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相关研究文献,采用Meta分析法对氯已定和聚维酮碘皮肤消毒剂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研究文献14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篇,队列研究文献8篇,样本总量20 202例患者。与聚维酮碘相比,氯已定皮肤消毒剂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防控,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降低导管细菌定植发生率,但会增加导管局部皮肤反应的风险。结论 临床操作人员应针对不同人群选择最佳消毒方案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是中心静脉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CRT的治疗主要为抗凝、溶栓治疗。血栓的溶解对于血管恢复通畅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血栓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预后。研究表明,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血栓的溶解再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CRT中的作用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大鼠CRT模型中探讨HO-1对血栓溶解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CRT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 将72只7~8周龄健康的雄性SD大鼠上腔静脉置管10 d构建CRT模型后,随机均分为模型组、HO-1激动剂组、HO-1抑制剂组,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后两组分别腹腔注射HO-1激动剂钴原卟啉(CoPP)与HO-1抑制剂锡原卟啉(SnPP),剂量均为5 mg/kg。此后,于第1、7、14、28天每组分别取6只大鼠,腹主动脉采血,用ELISA检测血清HO-1、IL-6、IL-10浓度;取受累血管,用HE染色观察血栓溶解情况,计算血栓溶解率,用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表达,用qPCR检测HO-1 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增加,各组血栓的溶解均逐渐增加,HO-1激动剂组各时间点血栓溶解率均高于模型组,HO-1抑制剂组各时间点血栓溶解率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在第28天,HO-1激动剂组接近完全再通,而HO-1抑制剂组仅部分再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时间点HO-1激动剂组CD31表达高于模型组,而HO-1抑制剂组CD31表达低于模型组(均P<0.05)。ELISA结果表明,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HO-1激动剂组血清中HO-1与IL-10含量升高、IL-6含量降低,而HO-1抑制剂组中这些指标则呈反向变化(均P<0.05)。qPCR结果显示,各时间点HO-1激动剂组血管组织中HO-1 mRNA表达量高于CRT对照组,HO-1抑制剂组则相反(均P<0.05)。结论 HO-1能促进大鼠CRT的溶解再通,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长期留置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患者出院后导管的维护及管理成为了延续医疗卫生服务的一个新挑战.延续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疾病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等.基于广西地区卫生经济条件,对长期留置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患者实行"三位一体"的延续护理模式,构建整合性照护系统,能更好地促进此类患者的后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延续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带管出院患者居家维护和返院维护的效果,评价居家维护方式的可行性。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收集2016年8月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PICC带管出院患者返院维护与居家维护效果比较的临床试验,采用Stata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是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全体样本量共计1 374例患者,其中返院维护组730例患者,居家维护组6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居家维护组的局部感染率[RR=3.82,95%CI(2.51~5.83)]、静脉炎发生率[RR=5.51,95%CI(2.08~14.61)]、导管脱出率[RR=2.36,95%CI(1.28~4.34)]、导管堵塞率[RR=1.75,95%CI(1.26~2.43)]、血栓形成率[RR=3.77,95%CI(1.30~10.90)]低于返院维护组;居家维护组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RR=0.93,95%CI(0.57~1.53)]、导管破损率[RR=0.58,95%CI(0.15~2.27)]、皮肤过敏率[RR=1.08,95%CI(0.36~3.28)]与返院维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当前临床证据表明:与返院维护方式比较,PICC带管出院患者采用居家维护方式不会使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该维护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编制医用粘胶相关性皮炎评分表(Scoring 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Dermatitis,SMARD)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临床评估医用粘胶相关性皮炎(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dermatitis,MARD)严重程度提供一种简单快捷、科学有效的量化评估工具。[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小组讨论、专家咨询并参照三项严重程度(Three Item Severity,TIS)评分,构建条目池,经德尔菲专家函询,形成初量表。应用初量表对66例病人的MARD进行严重程度评分,分析量表信效度。[结果]构建SMARD包括7个条目,量表信度分析Cronbach′sα系数为0.742。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出2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9.60%,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均0.4。内容效度分析各项目得分与量表总分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编制的SMARD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为今后科学有效地评估MARD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10.
韦艳  甘晓  赵慧函  应燕萍 《医学信息》2019,(14):65-67,71
目的 比较大鼠颈外静脉置管术后两种不同导管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将3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只。A组:暴露、切开右颈外静脉,置入大鼠颈静脉硅胶导管,导管末端予堵头封管,取适宜长度埋于手术切口皮下,缝合固定。B组:置管、封管方法同A组,将导管从颈背部皮下隧道引出,固定于颈背部。观察两组大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麻醉药物用量、麻醉苏醒时长及术后7 d大鼠导管脱出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0.42±0.15)ml vs (1.08±0.31)ml],手术时长短于B组[(30.40±3.48)min vs (46.20±5.1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0%水合氯醛剂量少于B组[(0.73±0.05)ml vs (0.85±0.11)ml],麻醉苏醒时长短于B组[(52.27±4.06)min vs (61.27±7.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7 d均无导管脱出,B组术后7 d有3只大鼠出现导管脱出。结论 将大鼠颈静脉硅胶导管固定于手术切口皮下的方法较将导管经皮下引出,固定于颈背部的固定方法更简便、易行,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麻醉药物用量小,苏醒快。导管埋入皮下,不易脱出,但不利于经静脉导管给药。后者虽有不足,但具有近似模拟临床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还可通过静脉导管给药,进行不同的试验干预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