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5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3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骨不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腕舟状骨骨折是常见的腕部骨折之一,不稳定腕舟骨骨折治疗后发生骨不连者高达46%~55%。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骨不连报道不多。1998年1月~2003年7月,我们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骨不连13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小鼠下腔静脉深静脉血栓(DVT)模型,观察血栓形成后下腔静脉及血栓栓子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的表达及其与血栓栓子溶解的关系。方法 100只18~22g的昆明种小白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90),模型组采用神经血管钳钳夹联合结扎下腔静脉建立小鼠DVT模型。建模后将模型组分为DVT组(小鼠不加任何干预,n=45)和DVT+MIP-1α-Ab组(小鼠予以MIP-1α中和抗体持续腹腔注射7d,n=45),于2、4、8、12、21d5个时间点各处死8只,质量/长度比值比较栓子溶解程度,应用SYBR?GreenⅠ核酸凝胶染液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检测股静脉组织中MIP-1αmRNA、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DVT组1只小鼠因严重感染死亡;模型组小鼠均有血栓形成。DVT组及DVT+MIP-1α-Ab组栓子质量/长度比值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缩小的趋势(P<0.05),相同时间点DVT组血栓栓子质量/长度比值减小更为明显(P<0.05);DVT组MIP-1αmRNA、蛋白随时间点的改变呈逐渐升高趋势,8d升至最高点(P<0.05),后呈逐渐下降趋势,DVT+MIP-1α-Ab组MIP-1αmRNA、蛋白表达亦呈上述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DVT组MIP-1αmR-NA、蛋白变化较为明显(P<0.05)。结论 DVT形成后MIP-1α参与了血栓栓子的溶解过程,MIP-1α中和抗体可阻断其溶栓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急性、亚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中,动态检测并比较分析血管内皮纤溶、凝血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和差异,探讨其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分别取150只SD大鼠建立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模型。急性血栓模型组采用直接钳夹股静脉 双后肢石膏固定、亚急性组采用定量击打双侧大腿 双后肢石膏固定的方式造模。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生物学状态,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创伤即刻、血栓形成初始期、血栓形成高峰期、血栓消退、血栓不消退和血栓不形成7组。采用Genechip Rat Genome430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表达情况,运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方法(倍数变化分析)筛选出差异性表达基因。重点分析血管内皮纤溶、凝血相关基因在两种模型中的变化和差异。结果显示:内皮细胞抗凝和纤溶功能相关基因如ThbdN、os及Plat等基因的表达变化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密切。内皮细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减弱是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机制在血管直接受损的急性血栓模型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预测深静脉血栓的手段。KLF2、KLF4在血栓形成前及形成过程中表达下调,有可能作为分子标记物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 目的:探讨抗凝基因KLF2、KLF4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 方法:从100只大鼠中随机取90只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按取材时间点及是否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组和血栓消溶组,其余的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在相应时间点采集各组大鼠血液,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液中KLF2及KLF4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血栓形成前及血栓形成组KLF2和KLF4 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而血栓消溶组血清KLF2和KLF4 mRNA水平较正常组高。提示KLF2及KLF4可能成为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通过激活核因子-κB(NF-κB)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 ,对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联系.方法 利用重组人IL-18作用体外培养的人 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并以NF-κB激活抑制剂进行干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荧 光、流式细胞仪等检测手段,验证IL-18是否通过激活NF-κB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影响HUVECs正常状态及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内皮细胞功能标记物 的表达,结合既往研究对IL-18参与DVT的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IL-18可激活内皮细胞内NF-κB,使细胞核 内p65表达增高、细胞内IκBα表达降低,并使HUVECs早期凋亡细胞明显增多;添加QNZ(EVP4593)可使IL-18对 NF-κB的激活作用明显抑制,细胞损伤、凋亡的发生显著减少;IL-18可促使vWF、P-selectin和t-PA等DVT相 关的内皮细胞标志物发生表达异常(P<0.05),而各标志物可在NF-κB激活抑制后恢复常规表达.结论 IL-18 及NF-κB间的相互作用导致HUVECs生长状态和功能异常,可能是与DVT发病相关的疾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介素(interleukin,IL)-18对大鼠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模型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构建IL18-p CDH-GFP、IL18-LMP-sh RNAmir1病毒载体。SD大鼠(n=27)随机均分为3组。过表达组:尾静脉注入IL-18慢病毒过表达载体(IL18-p CDH-GFP,100μl);抑制组:注入IL-18逆转录病毒抑制载体(IL18-LMP-sh RNAmir1,100μl);对照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00μl)。注射24 h后,SD大鼠行狭窄法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血栓造模,造模后24 h解剖观察IVC血栓形成情况,并取材称量血栓重量及长度;血栓静脉管壁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8表达情况。结果:IL18-p CDH-GFP、IL18-LMPsh RNAmir1病毒载体的体外细胞实验具备理想的过表达率及抑制率。各组大鼠造模后24 h可见稳定血栓形成。IL-18过表达组的平均成栓长度和重量较IL-18抑制组、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中IL-18在大鼠静脉壁表达量明显增加(F=3.784,P<0.05)。结论:IL-18表达量增加,对大鼠DVT造模后IVC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而表达减少亦对成栓有影响,其表达状况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有关,IL-18介导的促炎反应在静脉血栓疾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静脉血栓溶解再通过程和创面愈合过程类似,都伴随有静脉壁的炎症反应,各种炎症细胞的浸润及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人和动物实验中均发现在血栓溶解部位巨噬细胞呈现明显的高度聚集状态,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可抑制血栓的溶解过程,单核巨噬细胞在血栓溶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就单核巨噬细胞如何促进静脉血栓溶解再通及其机制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开发适合脊柱外科医师需要的数字化病历管理系统。方法:基于中文WindowsXP系统,运用Access2002进行开发。结果:该系统可以快捷建立、编辑和储存文本、图片、音像、影像和统计资料,并集成了脊柱外科通用的疾病诊断分类、创伤评分、功能判断、生活质量评估标准,以及运动系统正常的生理学、解剖学测量标准,治疗方案模拟系统和疗效评价系统等。通过Internet,该系统还可实现远程医疗合作、远程科研合作和远程病例随访。结论:该系统功能强大,性能稳定,有助于提高脊柱外科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的制备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一种双相陶瓷牛物活性骨,并了解其细胞相容性.[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将浓度为1×106/ml目的第3代MSCs接种于复合有Ⅰ型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k protein,BMP)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目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niphask ceramic bioiogic bone,BCBB)上,联合培养,用倒置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测定光密度(OD)值,了解双褶陶瓷牛物活性骨BCBB/BMP/bFGF目的细胞相容性.[结果]BCBB孔内充满Ⅰ型胶原、BMP及bFGF.MSCs在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BCBB/BMP/bFGF上黏附生长,第6 d时细胞在材料表面形成致密细胞层,增殖达稳定状态.[结论]该研究制备目的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BCBB/BMP/bFGF具有良好目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MP)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惟一有效药物,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通过观察MP对SCI早期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从基因表达层面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重复样本和重复基因芯片检测的方法进行实验。取9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体重(3 100±140)g,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和药物组(C组),每组3只。A组仅进行椎板切除术,B、C组行椎板切除后采用Allen法建立急性SCI模型。C组在造模后2 h按人-兔等效剂量给予大剂量MP冲击治疗,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组不作处理。造模后8 h处死实验动物,分别获取以损伤区为中心长约8 mm的脊髓组织,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用9张Agilent兔脊髓组织全基因4×44 K芯片进行检测。采用GeneSpring11.0统计软件,以P<0.05且倍数变化(fold change,FC)≥2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行RT-PCR验证。结果成功建立SCI动物模型并获得相应的组织标本。各组总RNA质量均能满足基因芯片检测要求。基因芯片结果显示:在SCI早期大剂量MP治疗后许多基因发生表达变化,主要涉及炎症、先天性免疫、离子通道、物质转运和转录因子等,IL-1α、IL-1β和防御素(defensin 4,NP-4)的RT-PCR检测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相符。其中,先天性免疫相关基因如NP-3、NP-4、皮质素6、内源性抗菌肽CAP-18、抗菌肽等呈现显著的差异性表达。结论大剂量MP可能主要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发挥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其主效应细胞可能是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