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聚乳酸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细胞支架材料,但其疏水性和缺乏细胞识别信号影响了在组织工程器官构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蛋白改良聚乳酸电纺丝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输尿管的可行性。 方法:用Ⅰ型胶原蛋白醋酸溶液冻干法处理聚乳酸电纺丝,使Ⅰ型胶原蛋白吸附于电纺丝纤维表面,制成胶原改良电纺丝支架。将分离培养的输尿管上皮细胞分别接种于改良聚乳酸电纺丝支架和未处理的聚乳酸电纺丝支架上。 结果与结论:MTT检测显示输尿管上皮细胞在改良支架中生长良好,细胞整体活性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优于未处理的聚乳酸电纺丝支架上的细胞。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在改良支架表面黏附良好,接种后5 d,支架表面大部分已被增殖的输尿管上皮细胞覆盖。说明胶原改良聚乳酸电纺丝支架能明显提高种子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活性,可用于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输尿管。 关键词:输尿管;电纺丝;聚乳酸;胶原;黏附;增殖;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2.002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的爆炸装置,建立战创伤性兔尿道狭窄动物模型,为战创伤性尿道狭窄的研究提供一种可靠、重复性强的动物模型。方法选取成年新西兰雄兔25只。模型组20只,分离阴茎与肛门间膜状皮肤连接,暴露球部尿道后,应用自行设计的定位爆炸装置,将定位爆炸装置前端圆孔对准并紧贴球部尿道。引爆装置,造成球部尿道半壁缺损,清创后6-0可吸收线纵向间断缝合尿道,逐层关闭切口。对照组5只,仅分离阴茎与肛门间皮肤连接。模型制作后第15天和第30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尿道镜检查、逆行尿道造影和组织学检查评估模型构建效果。结果模型组95%(19/20)术后15 d尿道镜检查和逆行尿道造影均证实成功建立尿道狭窄模型。组织学检查提示狭窄段上皮细胞缺失,发生明显纤维化,尿道连续性被破坏。术后30 d尿道镜检查见狭窄处黏膜苍白、弹性消失,组织学检查见纤维化程度较15 d时有所加重。结论自行设计的定位爆炸装置,能有效建立战创性尿道狭窄动物模型,为战创伤性尿道狭窄救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杨梅酮体内外对人肾癌ACHN细胞株转移的影响。方法 体外实验应用不同浓度的杨梅酮(25、50、100 μmol/L)刺激ACHN细胞后,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杨梅酮对于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体内实验,首先通过尾静脉注射ACHN细胞建立肾癌肺转移模型,然后通过腹腔注射杨梅酮(15 mg/kg),6周后观察肾癌肺微转移灶评估杨梅酮对肾癌转移的影响。结果 CCK-8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杨梅酮浓度达到50 μmol/L作用24 h后,能够显著降低细胞活性(P=0.019),并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或作用时间延长抑制效应会更加显著。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杨梅酮能显著抑制ACHN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呈药物浓度依赖特性。体内实验也证实,与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杨梅酮可显著减少肾癌肺微转移灶的数目。结论 杨梅酮能够有效地抑制肾癌ACHN细胞的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具有潜在的应用于肾癌治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背景:聚乳酸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细胞支架材料,但其疏水性和缺乏细胞识别信号影响了在组织工程器官构建中的应用。目的:探讨Ⅰ型胶原蛋白改良聚乳酸电纺丝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输尿管的可行性。方法:用Ⅰ型胶原蛋白醋酸溶液冻干法处理聚乳酸电纺丝,使Ⅰ型胶原蛋白吸附于电纺丝纤维表面,制成胶原改良电纺丝支架。将分离培养的输尿管上皮细胞分别接种于改良聚乳酸电纺丝支架和未处理的聚乳酸电纺丝支架上。结果与结论:MTT检测显示输尿管上皮细胞在改良支架中生长良好,细胞整体活性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优于未处理的聚乳酸电纺丝支架上的细胞。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在改良支架表面黏附良好,接种后5d,支架表面大部分已被增殖的输尿管上皮细胞覆盖。说明胶原改良聚乳酸电纺丝支架能明显提高种子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活性,可用于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输尿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构建种植自体尿路上皮细胞的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将聚乳酸输
尿管支架于比格犬皮下包埋3周,在其表面诱导形成一层结缔组织薄膜,获得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经脱细胞处理后,将
体外扩增培养的自体尿路上皮细胞种植于包膜输尿管支架表面。采用常规HE染色组织切片、扫描电镜和免疫组化法对包膜输
尿管支架及尿路上皮附着情况进行观察;应用MTT比色法比较尿路上皮细胞在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组和管状小肠粘膜下
基质组的生长差异。结果HE染色及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结缔组织层内含有大量毛细血管,但无明显局部炎症反应;
扫描电镜和免疫组化染色提示包膜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构成、表面呈现三维立体结构,尿路上皮细胞能在支架包膜表面粘附,
形成连续的上皮层;MTT检测显示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组和管状小肠粘膜下基质组组吸光光度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说明尿路上皮细胞在包膜化输尿管支架上能连续增殖。结论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适合尿路上皮细胞黏附和增殖,
体外构建的包膜化组织工程输尿管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小鼠膀胱内压力(cystometrography,CMG)与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ex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 electromyography,EUS EMG)同步测定的方法,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 将12只年龄、体质量相仿的雌性小鼠麻醉后予以耻骨上膀胱造漏并植入导管,然后进行CMG和漏尿点压(leak point pressure,LPP)测定与同步EUS EMG记录.完毕后离断双侧阴部神经,再次重复CMG、LPP及EUSEMG测定,以检测EUS EMG信号的准确性.神经损伤前后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在未损伤阴部神经时,EUS EMG在LPP处的振幅和频率[(111.7±19.4) μV和(142.6±15.0)Hz]较基础膀胱压时的振幅和频率[(38.9±8.4) μV和(37.6±9.5)Hz]有明显的增加(P <0.001).定量分析排尿期所出现的“EUS EMG间断性扑动”信号发现:振幅与频率分别为(70.4±15.2)μV和(393.8±118.9)Hz,单次扑动的持续时间:(85.60 ±6.21)ms,两个扑动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间:(222.0±44.2) ms.而双侧阴部神经离断后,EUS EMG信号几乎完全不能被检测到,说明肌电图信号的真实性.另外,LPP、顶点膀胱压与排尿时的最大膀胱压在离断双侧阴部神经后出现了显著的降低,分别为[(16.4±1.2) emH2O vs (7.4 ±0.7) cmH2O,P<0.001;(26.7±1.7)cmH2O vs (15.9 ±1.1)emH2O,P<0.001;(35.5±2.0)emH2O vs (22.8±1.1)emH2O,P<0.001].结论 成功建立并验证了CMG与EUS EMG同步测定在小鼠模型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输尿管上皮种子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增殖规律,以及构建种植种子细胞输尿管组织工程网状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制输尿管翻转分离器,分离实验用小型猪输尿管上皮种子细胞.体外培养并鉴定输尿管上皮种子细胞.观察输尿管种子细胞形态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原代、第3代、第5代和第7代种子细胞增殖特性.后将输尿管种子细胞种植到电纺丝输尿管网状支架,于支架孵育第1、3、5、7、9天检测种子细胞增殖活性,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输尿管上皮种子细胞,角蛋白抗体和尿路上皮特异抗体UroplakinⅡ证实为输尿管尿路上皮细胞.输尿管上皮种子细胞接种24 h基本贴壁,呈多角形团簇样生长,8d时细胞融合70%以上,呈铺路石状排列.输尿管上皮种子细胞在电纺丝输尿管网状支架上生长增殖良好.结论 改良输尿管上皮细胞分离方法可获得大量纯化的输尿管上皮种子细胞,其在输尿管网状支架上生长增殖良好,成功构建输尿管组织工程网状支架有望应用于输尿管损伤替代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低剂量的组胺与5-羟色胺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0只SD雌性大鼠实施膀胱出口不全梗阻手术(PBOO),模拟OAB的临床尿动力学改变,术后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2μg组胺(10 μg/mL)治疗组、1.1 μg5-羟色胺(5.5 μg/mL)治疗组、2μg组胺与1.1μg 5-羟色胺联合用药组及模型对照组.另外10只SD雌性大鼠予以假手术并用生理盐水处理.药物及生理盐水治疗均开始于术后第10天,给药方法为皮下注射,每日2次,持续1周.通过清醒状态下的膀胱压力测定记录各组大鼠储尿期与排尿期的尿动力学指标,完毕后收取膀胱组织称量并进行组织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事后多重比较方法对组间的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组胺治疗组、5-羟色胺治疗组及组胺与5-羟色胺联合用药组大鼠的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频率、振幅、膀胱最大容量、排尿收缩的间隔时间、残余尿量以及膀胱质量均有提升(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仅联合用药组大鼠的排尿收缩振幅有提升,不稳定收缩的振幅与残余尿量均降低(P<0.05).组织学分析表明联合用药与单用组胺治疗组大鼠逼尿肌纤维连续且排列紧密.结论 联合应用低剂量的组胺与5-羟色胺可有效改善OAB大鼠储尿期膀胱功能的稳定性,并提高膀胱的排空效率,可为临床OAB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行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探讨3D腹腔镜手术治疗肾肿瘤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3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长海医院同一手术组完成的134例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腹腔镜组53例,2D腹腔镜组8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及随访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肾动脉阻断热缺血时间、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前、术后双侧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根治性肾切除手术病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3D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93.40±45.14) vs (217.00±59.19) min,P=0.015]、肾动脉阻断热缺血时间[(23.70±6.96) vs(26.60±8.10) min,P=0.032]及经手术的患侧肾GFR下降值[(12.70士6.49) vs (15.10±6.45) mL·min-1·1.73 m-2,P=0.036)均优于2D腹腔镜组,而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发生并发症患者予以保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术后随访1~32个月,无患者发生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无患者出现局部肿瘤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结论 与传统2D腹腔镜相比,行3D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肾动脉阻断热缺血时间,有助于更好地保留肾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输尿管支架并评估其机械性能及药物释放特性。方法采用聚乳酸为原料,将其溶于氯仿后加入雷帕霉素粉末,通过溶液挥发法构建螺旋形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输尿管支架。通过万能压力机检测新型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力学性能,并分别在3周、6周、9周和12周时通过色谱分析仪评估其药物释放特性。结果成功构建的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输尿管支架,长度为50 mm,内径为0.8 mm,外径1.4 mm,厚度为200μm,带宽为1 mm。支架不仅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并可有效持续释放药物,支架平均雷帕霉素含量为2755μg,3周后支架平均含药量为2670μg,6周后支架平均含药量为2533μg,9周后支架平均含药量为1541μg,12周后支架平均含药量为744μg。结论构建的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输尿管支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可有效释放药物,有望为输尿管损伤或狭窄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简单有效的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