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丹  谢海花  李浩  张泓  谭洁  赵宁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8):997-1007
背景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常见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对不同rTMS干预模式的选择仍缺乏循证依据。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rTMS的4种模式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有关r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并通过追溯Meta分析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2月,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方式进行。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和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7篇文献,790例患者,共涉及6种干预措施:高频rTMS(HF-rTMS)、低频rTMS(LF-rTMS)、间断性theta节律刺激(iTBS)、连续性theta节律刺激(cTBS)、假刺激、常规疗法。网状Meta分析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3月30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文献,使用Excel、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及Cytoscape软件进行频次、聚类和关联规则及核心共现网络分析。结果:纳入344篇文献,涉及头针处方110首,穴位95个,频次≥8次的穴位15个,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百会。频次≥5次的处方10首,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单穴处方为顶颞前斜线,使用频次最多的多穴处方为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涉及5条经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督脉。聚类分析获得3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获得4组关联穴位。核心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单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百会,两穴关联程度最高的为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结论:临床上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以辨证施治为原则,遵循通督调神、醒脑开窍等治法,既能充分发挥腧穴协同增效作用,又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3个月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力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1年3—12月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估患者意识清醒时、受伤后3个月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Lovett肌力分级评估患者意识清醒时、受伤后3个月的肌力。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3个月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力的因素。结果患者受伤后3个月的FMA评分高于意识清醒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伤后3个月的Lovett肌力分级为5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意识清醒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昏迷时间、早期康复治疗情况是患者受伤后3个月FMA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昏迷时间、早期康复治疗情况是患者受伤后3个月Lovett肌力分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昏迷时间、早期康复治疗情况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受伤后3个月肢体运动功能、肢体肌力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应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1个有3例女性杂合子患者的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X-ALD)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提取1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RNA,以此为模板,采用长链逆转录-PCR技术,分4个片段扩增ABCD1基因(X-ALD疾病基因)编码序列并对其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通过PCR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相应的基因组DNA片段,进一步确证所发现的基因突变.对突变及其对ALD蛋白结构的影响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在患者A月CD1基因第1外显子的第283位密码子发现1个新的错义突变:CAC→CGC(p.H283R),此突变使相应DNA片段的1个Msl Ⅰ酶切位点消失,其子不存在此突变.突变所改变的氨基酸残基在进化上高度保守.p.H283R突变位于ALD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可引起该分子跨膜区整体结构的改变.结论 在国内首次报道了3例杂合子女性X-ALD患者,并在其家系发现了1个新的ABCD1基因突变,即p.H283R突变.  相似文献   
6.
患者及其家属在重危患者救治期间处于一种危机状况。重危患者往往面临死亡的恐惧,而其家属则经历可能失去亲人的悲伤。患者不可预测的病情变化对家属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但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往往忽视家属的不适应状态,疏忽对其家属的照护。有研究认为,ICU“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服务模式中应该包括对家属照护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分子诊断中排除假基因干扰的新方法。方法:应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3个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的ABCD1基因编码区全长,再分4个片段进行二次PCR,并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应用巢式PCR对ABCD1基因相应区域进行扩增,其中第一轮PCR产物覆盖ABCD1基因从外显子6至3′非编码区的一个大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患者的基因组DNA,进一步确证其ABCD1基因突变。结果:在3个XALD患者的ABCD1基因上,存在3个不同的碱基改变(2235C>T,2065C>T和2190A>T),分别造成2个错义突变(R617C和P560L)和1个无义突变(K602X)。结论:应用巢式PCR能快速、有效地排除X-ALD分子诊断中ABCD1假基因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LFA)和乳胶凝集试验(LA)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对艾滋病患者继发隐球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及治疗观察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LFA和LA对艾滋病患者继发隐球菌感染治疗前后的脑脊液标本和血清标本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并与脑脊液墨汁染色和真菌培养进行比较,评价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动态观察治疗期间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的变化,和LFA的干扰因素.结果 LFA和LA对脑脊液标本隐球菌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97.73%和95.45%,血清标本的敏感度也分别为97.73%、95.45%;对脑脊液标本的特异性分别为95.83%、95.83%,对血清标本的特异性分别为89.39%和87.12%.艾滋病继发隐球菌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中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治疗前后脑脊液和血清中荚膜抗原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09,P<0.001;t=6.814,P<0.001).结论 LFA与LA适用于隐球菌脑膜脑炎患者的快速诊断;脑脊液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的动态监测对艾滋病患者继发隐球菌感染的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心肺运动试验观察六字诀对大学生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大学生受试者52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6)与干预组(n=26)。对照组在观察期间未接受任何运动训练,干预组采用六字诀(30 min/次,3次/周,共8周)训练。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分别进行6 min步行试验记录步行距离、心肺运动试验记录峰值呼吸交换率(RERpeak)、峰值摄氧量(VO2peak)、峰值公斤摄氧量(VO2peak/kg)、峰值功率(Wpeak)、峰值代谢当量(METpeak)、摄氧效率斜率(OUES)等参数。结果:共48位受试者完成训练和评估,其中对照组23人,干预组25人。干预前两组受试者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受试者VO2peak、VO2peak/kg、Wpeak、METpeak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干预组受试者VO2peak、VO2peak/kg、Wpeak、METpeak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