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50Hz电磁场干预骨髓源神经祖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前后相关神经细胞标志物m RNA表达水平,探讨低频电磁场对骨髓源神经祖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利用全骨髓培养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神经干细胞培养环境中悬浮诱导,获取骨髓源神经祖细胞。将第3代骨髓源神经祖细胞分为2组贴壁培养:电磁场组与对照组。电磁场组干预方法为正弦波磁场、频率50Hz、强度5m T,60min/d,共15天,对照组置于无磁场干预的同等环境中。骨髓源神经祖细胞诱导后,采用免疫细胞荧光检测巢蛋白(Nestin)与微管蛋白抗体(Tuj-1)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Q-PCR)检测Nestin,唾液酸-神经细胞粘附分子(PSA-NCAM)和β-微管蛋白-Ⅲ(β-Ⅲtubulin),乙酰胆碱酯酶(ACHE),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m 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神经干细胞培养环境中可形成骨髓源神经祖细胞,表达Nestin阳性产物;两组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荧光检测Tuj-1均呈阳性表达,Q-PCR结果示Nestin,PSA-NCAM,β-Ⅲtubulin,ACHE,5-HT,GABA m RNA表达水平与诱导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电磁场组β-Ⅲtubulin m 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50Hz电磁场可以促进骨髓源神经祖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制定一种对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功能状态进行临床评估的临床评价量表(CASCS) ,并探讨其在颈椎病临床评价中的信度及效度。方法 对 92例颈椎病患者 (实验组 )应用CASCS与Vernon颈椎残障指数量表 (NDI)进行信度、效度和敏感度分析 ,同时应用CASCS对 2 0例正常人 (对照组 )进行评测。并对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CASCS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SCS总积分与各条目积分间的组内相关系数 (ICC)为 0 .78~ 0 .99,信度系数Cronbachα为 0 .84。该量表与NDI有较好的相关性(r =0 .76,P <0 .0 1)。康复治疗前 ,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的CASCS评价结果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t =14 .76,P <0 .0 1)。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CASCS评测结果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t =2 1.0 3,P <0 .0 1)。结论 CASCS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敏感度 ,是临床评价颈椎病的一种客观、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烧伤、慢性创面等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创面修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表皮干细胞和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可为创面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低频电磁场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刺激在创面修复中已被认为较佳的方法。目的:探讨低频电磁场在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促进小鼠皮肤全层缺损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乳鼠表皮干细胞,用5-溴脱氧尿核苷进行标记,成功转染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后,移植于昆明小鼠全层缺损创面。建立全层缺损创面小鼠模型,分别进行表皮干细胞移植,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外加低频电磁场干预。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9,16天,低频电磁场干预的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组创面收缩率优于其他各组(P〈0.05)。移植后第9天,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显示,各组组创面中均有5-溴脱氧尿核苷阳性细胞分布。移植后第16天,Westernblot检测显示,低频电磁场干预的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组和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组创面组织中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高于表皮干细胞移植组(P〈0.05);移植后第16,30天,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低频电磁场干预的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组的创面组织上皮化现象较明显。结果证实,低频电磁场有促进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修复小鼠皮肤全层缺损创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颈椎牵引加低周波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院于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使用颈椎牵引加低周波治疗颈椎病,疗效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腰牵加SSP治疗仪(点刺激的镇痛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并与单纯腰牵治疗相比较.方法将1 2 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腰牵加SSP治疗组和单纯牵引组,治疗前、后分别利用腰腿痛评价量表进行评分,对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腰牵加SSP治疗仪优于单纯腰牵.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与其治疗前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腰牵加SSP治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牵引疗效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低频电磁场(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LFEMF)对毛囊生长期中再生毛囊的形态学及该过程中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用雌性C57BL/6成年鼠制作毛囊生长期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FEMF组。LFEMF组采用50 Hz、5 mT磁场,30 min/d,连续作用16 d。取两组小鼠脱毛处的全层皮肤,HE染色法观察毛囊生长期中毛囊形态学的改变,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blot检测KGF表达情况。  结果 HE染色显示:3 d时,对照组中未见球状基质包绕毛乳头, LFEMF组球状基质部分包绕毛乳头,毛乳头上部有黑色素形成;9 d、16 d时,LFEMF组中毛囊的长度显著增加(P < 0.05)。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LFEMF组较对照组的KGF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均上调。  结论 LFEMF能促进毛囊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KGF的分泌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健康服务体系[1]。其中社区康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开展仅仅有十多年时间,起步较晚[2—3]。2002年由十一部委下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镜观察低强度电磁场(LIPEMF)对表皮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对经LIPEMF作用5d(选取频率50Hz,5mT,30min/次,1次/d)和未经LIPEMF作用的体外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用AFM和透射电镜进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应用AFM,两组分别测量10个表皮干细胞的细胞直径、细胞表面平均粗糙度和均方根粗糙度。结果:从AFM可见,人表皮干细胞表面分布着大量直径几十到几百纳米不等的小颗粒,经LIPEMF作用的表皮干细胞表面的颗粒高度、粗糙度等较未经LIPEMF作用的细胞高;透射电镜发现作用组细胞稍较成熟,核浆比例小,胞质细胞器稍多。结论:低强度电磁场对人表皮干细胞的超微结构有一定影响,AFM有助于观察其表面超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低强度电磁场(LIEMF)在促进表皮干细胞(ESCs)移植修复皮肤缺损中的作用.方法 取7~8周龄的裸鼠50只,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后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1 Hz组、10 Hz组和50 Hz组)和2个对照组(细胞悬液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3个实验组和细胞悬液对照组利用胶原海绵将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包皮来源的ESCs植入裸鼠创面,实验组外加LIEMF(磁感应强度5 mT,频率分别为1 Hz、10 Hz和50 Hz)刺激15 d(每日1次,每次30 min);空白对照组置于同等条件下不加细胞悬液和电磁场.通过计算创面收缩率,光镜下观察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以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再生皮肤组织内部结构,评定皮肤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ESCs可以在裸鼠皮肤缺损处成功生长,再生表皮层中有人β1整合素强阳性表达,并且实验组创面收缩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到,LIEMF干预后,各实验组再生皮肤具备完整的表皮层和真皮层,细胞层次增多,表皮层明显增厚,附件丰富,表皮细胞间有桥粒、半桥粒、粗张力微丝.结论 LIEMF可以促进移植了人表皮干细胞的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low intensit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LIEMFs) in promot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full skin loss wounds grafted with human epidermal stem cells (ESCs). Methods Fifty nude mice aged 7 to 8 weeks with full skin loss wound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3 experimental subgroups ( 1 Hz, 10Hz and 50Hz) and two control groups (a cell suspension control group and a blank control group) , with ten mice each. In the 3 experimental subgroups and the cell suspension control group, ESCs separated from human foreskin and cultured in vitro were grafted to the wounds using collagen sponge scaffolds. The experimental subgroups were then stimulated with an LIEMF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5mT) at the appropriate frequency for 30min/day for 15 days.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was put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without the cell suspension and LIEMF. The healing rates of the wounds were observed, and tissue slices were stained and observed under a light microscope.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regenerating skin was observed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s The ESCs were successfully grafted. A few human integrin β1 positive stained cells appeared in the regenerating skin. The average healing rates in the experimental sub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s. Well differentiated epidermis and dermis could be seen in the regenerating skin in all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The epidermis had more cell layers and was thick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s. More desmosome, hemidesmosome and keratin filaments were seen among the epidemic cell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Conclusions LIEMF promotes the healing of full skin loss wounds grafted with ESCs in nude mice, and can promote complete repair of skin defects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skin function.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瘫儿童热像特点,为临床应用热像观察脑瘫患儿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中符合入选标准的脑瘫儿童(n=42)和正常儿童(n=42)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TMI-BX1便携式红外线热影像测温系统采集儿童全身热像,通过计算机抓取额头、前胸、上腹、下腹、脊椎T4、脊椎T12、脊椎L4、左手心、右手心、左足背、右足背共11个点的平均温度值,并统计分析。 结果 两组的左右侧肢端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头面及躯干温度均高于四肢肢端温度(P<0.01);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极差,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头面温度分别低于其腹部温度,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腹部温度高于背部温度,对照组反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结论 脑瘫儿童腹部温度高于背部温度,正常儿童均反之,此热像特点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