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附660例报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66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在不同的年龄组、肝病病程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丙型肝炎病毒阳性与阴性组及乙型肝炎病毒阳性与阴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的民族及性别,肝功能分级,门、脾静脉内径及有无嗜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单纯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ALT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肝病病程长是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与民族及性别,嗜酒,门、脾静脉内径,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ALT等无明显关系,而与年龄、肝病病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其中与肝病病程、丙型肝病病毒感染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2.
采用家兔胃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刺五加对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结果提示.刺五加能维持缺血及再灌注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减少丙二醇含量.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胃粘膜病理损伤。刺五加通过消除和抑制胃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产生,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对胃缺血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合并出血性胃炎与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风郁  朴熙绪 《内镜》1992,9(2):105-106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刺五加对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家兔胃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果:刺五加维持缺血及再灌注期 SOD 活力,减少 MDA 含量,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胃粘膜病理损伤。结论:刺五加通过消除和抑制胃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对胃缺血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1977年3月至1980年5月,应用JF—B_2型侧式及个别 XW—Ⅱ型纤维胃镜、共检查了1400例,包括门诊和病房与上消化道有关疾病的患者。其中发现胃癌125例,检出事为8.9%。诊断方法为用纤维胃镜直视检查配合活检、印片及 X 线钡餐、手术及病理检查等;其结果为钡餐阳性、肉眼明显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E对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肝线粒体SOD和MDA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维生素E在乙醇性肝损伤肝组织亚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方法:采用乙醇性肝损伤大鼠模型,测定乙醇灌胃及其VitE处理后肝线粒体SOD、MDA。结果:乙醇灌胃后肝线粒体SOD下降,而MDA上升;维生素E处理后SOD明显上升,MDA下降。结论:VitE可使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肝线粒体SOD、MDA趋向正常,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ongitis下称PSC)也称狭窄性胆管炎或纤维性胆管炎,是一种相当少见的胆管壁的慢性炎症。自1924年法国Delbet首先报告以来,国外见报道者约300例,国内沈洪薰等在456次胆道手术中发现本病3例占0.66%),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院17年间遇见4例,北京友谊医院报告133例  相似文献   
8.
克—鲍二氏综合征(Cruveilhier-Baumgarten Syndrome)是临床上较罕见的内科症候群,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一种并发症。肝硬化时,因为侧枝循环的形成,门静脉之血流一部分流入出生后已闭锁的脐静脉及脐旁静脉使其重新开放,所以脐部形成明显的侧枝循环,听诊时可闻杂音,触诊时可感到震颤,即为克—鲍二氏综合征。其表现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腹膜炎是指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腹腔内无内脏炎症或穿孔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的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较高。我院自1965~1978年间共收治肝硬化合并腹膜炎病人48例,剔除化验不全、证据不足及疑似病人18例,现将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501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EV的发生率在不同的性别(男性84.3%,284/337vs女性72.0%,164/118,P<0.05)、门静脉内径(≥14mm,85.9%,249/290vs<14mm,72.5%,153/211,P<0.05);及肝功能分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有无嗜酒(嗜酒组84.9%,163/192vs非嗜酒组77.3%,239/309,P<0.05)、有无腹水(有腹水组83.9%,270/322vs无腹水组73.7%,132/179,P<0.05)之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EV组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显著低于非E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及门静脉内径是肝硬化患者EV的的发病率明显相关(OR=0.491,P=0.016;OR=2.203,P=0.001)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EV与性别、门静脉内径、有无腹水、嗜酒、肝功能损害程度以及肝功能损害造成的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代谢障碍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其中与性别及门静脉内径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