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目前关于椎间盘退变在MRI上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下腰痛的关系报道甚多,但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下腰痛患者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主诉下腰痛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并行MRI检查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选择年龄20~30岁的女性患者167例,在MRI正中矢状面的T2W1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改变及退变程度,评价退变分级,测量每个患者的腰椎前凸角,骶骨平台角及骶椎后凸角度。结果与结论:椎间盘退变组与无椎间退变组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4.31±3.48)°和(26.29±3.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骶骨平台角分别为(102.97±5.58)°和(100.70±3.2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骶骨后凸角分别为(163.45±7.03)°和(167.24±6.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腰椎前凸角、骶骨后凸角、骶骨平台角是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形态学参数,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后凸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减小,骶骨平台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背景:理想的胸腰段骨折复位需要准确的椎弓根钉置入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应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设计了多种方法,基本以椎体或附件本身的解剖结构设计某一平面作为参考,精确程度不一.目的:选择棘突连线作为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的参照并给出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9例正常胸腰段和21例胸腰段骨折(无棘突骨折)MRI片测量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相应棘突连线的夹角,两者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胸腰椎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 -L 基本为90°,在L1034处为82°左右,而椎体骨折后所测角度差别不大.结果提示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如果保持椎弓根螺钉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 -L103为90°, L4为80°左右,基本能够保证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将棘突连线作为螺钉置入的参考解剖标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背景:以往研究证明多种内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椎间盘退变,最重要的机制为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 目的: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形态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因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和79例因髓核脱出致神经根性症状患者的腰椎MRI正中矢状位图像资料。根据腰椎MRI正中矢状位T1W1图像确定终板形态,T2W1图像确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 结果与结论:平坦型和不规则型终板最常见于椎间盘退变人群下腰椎,L5/S1平坦型最多见。髓核脱出组与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组中凹陷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均较平坦型、不规则型低,平坦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较不规则型低(P < 0.01)。两组间凹陷型与不规则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髓核脱出组平坦型椎间盘退变程度较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组高(P < 0.05)。提示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软骨终板形态有由凹陷型向平坦型、不规则型依次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背景:理想的胸腰段骨折复位需要准确的椎弓根钉置入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应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设计了多种方法,基本以椎体或附件本身的解剖结构设计某一平面作为参考,精确程度不一。 目的:选择棘突连线作为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的参照并给出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49例正常胸腰段和21例胸腰段骨折(无棘突骨折)MRI片测量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相应棘突连线的夹角,两者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正常胸腰椎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基本为90°,在L4处为82°左右,而椎体骨折后所测角度差别不大。结果提示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如果保持椎弓根螺钉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为90°,L4为80°左右,基本能够保证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将棘突连线作为螺钉置入的参考解剖标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理想的胸腰段骨折复位需要准确的椎弓根钉置入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应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设计了多种方法,基本以椎体或附件本身的解剖结构设计某一平面作为参考,精确程度不一。目的:选择棘突连线作为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的参照并给出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9例正常胸腰段和21例胸腰段骨折(无棘突骨折)MRI片测量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相应棘突连线的夹角,两者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胸腰椎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基本为90°,在L4处为82°左右,而椎体骨折后所测角度差别不大。结果提示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如果保持椎弓根螺钉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为90°,L4为80°左右,基本能够保证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将棘突连线作为螺钉置入的参考解剖标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关于椎间盘退变在MRI上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下腰痛的关系报道甚多,但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观察下腰痛患者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主诉下腰痛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并行MRI检查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选择年龄20~30岁的女性患者167例,在MRI正中矢状面的T2W1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改变及退变程度,评价退变分级,测量每个患者的腰椎前凸角,骶骨平台角及骶椎后凸角度。 结果与结论:椎间盘退变组与无椎间退变组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4.31±3.48)°和(26.29±3.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骶骨平台角分别为(102.97±5.58)°和(100.70±3.2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骶骨后凸角分别为(163.45±7.03)°和(167.24±6.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腰椎前凸角、骶骨后凸角、骶骨平台角是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形态学参数,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后凸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减小,骶骨平台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增大。关键词:腰骶椎;形态;椎间盘;退变;MRI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23  相似文献   
7.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8.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 〉 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 〈 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9.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 > 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 < 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10.
软骨终板形态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以往研究证明多种内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椎间盘退变,最重要的机制为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目的: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形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因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和79例因髓核脱出致神经根性症状患者的腰椎MRI正中矢状位图像资料。根据腰椎MRI正中矢状位T1W1图像确定终板形态,T2W1图像确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结果与结论:平坦型和不规则型终板最常见于椎间盘退变人群下腰椎,L5/S1平坦型最多见。髓核脱出组与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组中凹陷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均较平坦型、不规则型低,平坦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较不规则型低(P<0.01)。两组间凹陷型与不规则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髓核脱出组平坦型椎间盘退变程度较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组高(P<0.05)。提示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软骨终板形态有由凹陷型向平坦型、不规则型依次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