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4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转移酶MYST2在胰腺癌细胞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及其对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54例胰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距离手术切缘>5 cm)。对人胰腺癌细胞系ASPC1和BXPC3进行敲低处理(ASPC1敲低组和BXPC3敲低组), 对CFPAC1和SW1990进行过表达处理(CFPAC1过表达组和SW1990过表达组), 未经处理的为ASPC1、BXPC3、CFPAC1和SW1990空载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不同病理分化程度患者的胰腺癌细胞, 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和人胰腺癌细胞系ASPC1、BXPC3、CFPAC1、SW1990, 以及敲低组、过表达组和空载对照组的MYST2蛋白质水平。采用实时无标记动态细胞分析技术, 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比较敲低组、过表达组与空载对照组细胞的增殖活性, 迁移、侵袭和集落形成能力。对54例患者的胰腺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MYST2免疫组织化学评分, 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MYST2不同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种内镜治疗方式(透壁穿刺引流、经乳头胰管支架引流及联合引流)对胰管断裂综合征复发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确诊为胰管断裂综合征并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22例。通过回顾患者病历资料以及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引流方式、并发症、治疗效果等。结果 22例患者共有27例次内镜治疗事件,根据操作方式分为3组:囊肿透壁穿刺引流组11例次,经乳头胰管支架引流组8例次,联合引流组8例次。联合引流组引流成功率100.0%(8/8),明显高于经乳头胰管支架引流组的50.0%(4/8)(P=0.012),但与透壁穿刺引流组的90.9%(10/1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1)。联合引流组的1年复发率0.0%(0/8),显著低于单纯透壁穿刺引流组的55.6%(5/9)(P=0.018),而且低于经乳头胰管支架引流组的42.9%(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3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45.5%(5/11)、75.0%(6/8)和87.5%(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890,P=0.143),操作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4.5%(6/11)、75.0%(6/8)和25.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909,P=0.142)。结论 囊肿透壁穿刺引流联合胰管支架置入可在短期内获得满意的囊液引流效果,并显著减少1年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非治愈性切除的内镜下特征,并尝试以此构建一项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度的评估工具以量化非治愈性切除风险。方法2006年8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病理为早期胃癌的378处病变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其中78处(20.6%)为非治愈性切除纳入观察组,剩余300处治愈性切除病变中按操作年份相差±1年以1∶3的比例匹配纳入对照组(共234处)。采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非治愈性切除易发因素,将最小β系数对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赋1分,其余因素按其β系数与该最小β系数的比值进行赋分,以此建立非治愈性切除预测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观察各评分段的非治愈性切除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位置、发红、溃疡或溃疡瘢痕、皱襞中断、皱襞纠集和超声内镜提示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病变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5),而接触或自发出血可能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68)。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US提示累及黏膜下层(VS 局限于黏膜内:β=0.901,P=0.011,OR=2.46,95%CI:1.23~4.92)、病变直径3~<5 cm(VS <3 cm:β=0.723,P=0.038,OR=2.06,95%CI:1.04~4.09)、病变直径≥5 cm(VS <3 cm:β=2.078,P=0.003,OR=7.99,95%CI:2.02~31.66)、病变位于胃上1/3(VS 胃下1/3:β=1.540,P<0.001,OR=4.66,95%CI:2.30~9.45)、有皱襞中断(β=2.287,P=0.008,OR=1.93,95%CI:0.95~3.93)均是早期胃癌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因素直径3~<5 cm赋1分,超声内镜提示累及SM层赋1分,病变位于胃上1/3赋2分,直径≥5 cm和有皱襞中断各赋3分,其他因素均赋0分,再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后发现,评分≥2分时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概率达41.9%(37/93),约是评分0分时[11.5%(25/217)]的4倍。结论直径≥3 cm、位于胃上1/3、有皱襞中断和超声内镜提示累及黏膜下层是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生非治愈性切除,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还需积累病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异物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内镜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8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收治的结直肠异物病例,总结病例特点及处理经验。结果纳入结直肠异物病例14例,其中男性10例(71%),平均年龄49岁(21~80岁)。异物来源包括医源性5例,口源性3例,肛源性5例,不明原因1例;口源性异物和医源性异物分布于全结肠,而肛源性异物分布以乙状结肠-直肠为主。异物相关并发症共6例,包括黏膜损伤、嵌入肠壁、肠梗阻和肝脓肿。尝试内镜下取出异物共12例,11例成功,1例失败;使用的器械包括异物钳和圈套器;异物取出失败病例的主要原因是巨大异物嵌顿。结论结直肠异物的分布与其来源相关,其可能导致结肠黏膜损伤、肠梗阻或肠穿孔,并引发严重的腹腔感染;尝试于内镜下取出结直肠异物时,可选择异物钳或圈套器,异物取出后需警惕结肠穿孔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结肠镜穿孔病例,总结临床特点及穿孔后的处理方法,寻找手术治疗结肠镜穿孔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检索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后7 d内发生穿孔的病例,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临床信息(合并症、激素使用史、住院时间)、结肠镜相关信息(是否行治疗、是否麻醉、肠道清洁度)、穿孔相关信息(部位、诊断时间)和手术相关信息(开腹或腹腔镜、术式、术后并发症),总结病例特征,使用单因素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寻找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发生穿孔共14例,穿孔发生率0.03%。穿孔大部分发生于直肠(2例)及乙状结肠(8例)。穿孔病例中1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3例,腹腔感染2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肺栓塞1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激素使用史、非直乙部位穿孔与术后并发症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707,P=0.01),而即刻诊断穿孔、满意的肠道清洁度与术后并发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67,P<0.05)。 结论 穿孔是结肠镜检查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多数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穿孔的处理多需外科介入,术后引起并发症与穿孔部位、激素使用史、穿孔诊断时间及肠道清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早期胃癌诊治培训模式建立和教学效果的评估,探讨消化专科医师专题继续教育的方式。方法 纳入2019年9月—2020年1月参加北京协和医院早期胃癌培训班的共3期48名学员,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形式,对6种不同培训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估。结果 通过早期胃癌培训班学习,学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意识(100.0%,48/48)、基础理论水平(97.9%,47/48)、内镜下识别能力(95.8%,46/48)和内镜操作技术(87.5%,42/48)均有了明显提高。效果较好的培训模式包括内镜图片识别培训、理论知识讲座、临床病例讨论和手把手操作培训。学员培训后的理论知识测试成绩为(79.38±8.10)分,较培训前的(48.33±9.96)分显著提高(t=-21.176,P<0.001),培训后的图片识别测试成绩为(81.50±8.32)分,也较培训前的(49.58±13.48)分显著提高(t=-15.408,P<0.001)。结论 包含多种培训方法的早期胃癌系统培训模式效果显著,应在消化专科医师的专题继续教育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性胰腺淋巴瘤(PP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年1月至2023年5月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2例PPL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22例患者年龄(56.4±13.3)岁, 平均起病至诊断时间1.0(1.0, 3.0)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15/22)、体重下降(14/22)、黄疸(10/22)。15例患者(15/20, 75%)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 仅2例(2/9, 22.2%)CA19-9升高, 2例(2/9, 22.2%)CEA升高。肿瘤长径5.0(3.8, 6.9)cm, 增强CT多表现为低强化病灶, 罕见主胰管扩张(4/20)。15例患者获得胰腺病理学确诊, 其中8例通过外科手术, 4例通过CT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 3例通过EUS-FNA。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4/22)。19例患者接受化疗, 中位随访时间5.0(1.5, 35.5)个月, 6例患者死亡。结论 PPL较为罕见, 易造成误诊。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肿瘤标志物正常、主胰管不扩张是重要的诊断线索。通过EUS-FNA等方法获取病理标本对明确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1病历简介患者男性,23岁,主诉"间断腹胀、腹泻3年余",于2016年7月30日收住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1.1现病史2013年起患者间断出现腹泻,约3~4次/d,便量约300~400 ml/d,呈黄色糊状便,伴腹胀,未重视。2015年9月当地医院肠镜检查示"肠道炎症",予美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胆管癌和良性胆管狭窄的IDUS声像学特点,总结胆管癌IDUS声像学特征,提高内镜下诊断胆管癌的能力。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近5年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IDUS检查并明确诊断原发性胆管癌的患者52例,同期行ERCP+IDUS并明确诊断良性胆管狭窄的5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IDUS表现(狭窄长度、回声高低、胆管壁厚度、对称性、胆管壁外膜破坏),比较两组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IDUS特点。结果:胆管癌和良性胆管狭窄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胆管癌行胆管刷检涂片找到恶性肿瘤细胞占28.9%,胆管内活检确诊胆管癌占40.0%。IDUS显示,胆管癌患者病变胆管壁较良性狭窄者厚(6.8±4.0 VS 4.1±2.3mm,p<0.01)。胆管癌病变胆管壁呈低回声改变、不对称性增厚的比例明显高于良性胆管狭窄组(分别为78.8% VS 44.1%,92.3% VS 50.8%,p<0.01)。此外,胆管癌组有8例(15.4%)IDUS显示胆管壁破坏,良性胆管狭窄组未看到此现象。结论:胆管IDUS声像学改变呈低回声不对称性增厚提示胆管癌,出现胆管壁完整性破坏时应高度怀疑胆管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京津冀地区2016—2020年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果,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检查和病变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以问卷表格形式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京津冀消化内镜医联体平台中26家合作单位的胃镜和结肠镜检查病例资料,对消化内镜检查例数、主要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胃癌、结肠癌)的内镜下检出情况、治疗例数按年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6—2019年,京津冀地区胃镜、结肠镜检查例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增长率10%以上;2020年受疫情影响,胃镜和结肠镜检查例数较2019年分别下降10.86%和8.29%。2016—2020年,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胃癌和结肠癌的年检出率总体呈增加趋势,分别从2016年的7.22%、1.49%和8.98%增加到2020年的9.87%、2.71%和12.04%;胃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下剥离术和结肠镜黏膜下剥离术例数始终逐年增加,分别从2016年的2 132、300和217例增加到2020年的5 466、872和560例。结论 京津冀医联体平台推动了内镜筛查规模的扩大和内镜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本地区内镜检出阳性率和早期癌诊断率不断提高。2020年胃肠镜检查量锐减,病变检出率不降反升,反映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流行和防控对于消化道肿瘤检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