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构建表达中国流行株HIV-1C亚型调控nef基因的重组质粒pVAX-nef,并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其免疫效果,为探索新型HIV DNA疫苗提供数据。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nef基因克隆到pVAX,并在体外进行表达与鉴定。以纯化的Nef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用ELISA检测其体液免疫反应,用ELISPOT检测其细胞免疫反应。结果重组质粒pVAX-nef成功构建。接种小鼠后2周,ELISPOT结果显示产生了针对HIV特异的CD4和CD8细胞抗原表位的免疫应答,且与免疫剂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ELISA实验诱导产生了抗HIV-1特异性抗体,其中40μg免疫组诱导的抗体水平最高。结论重组质粒pVAX-nef免疫小鼠后可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生产规模条件下 ,对悬浮和单层吸附方法应用于H2 株甲肝减毒活疫苗生产进行了 5年产量质量及人体免疫效果的比较。方法 采用悬浮吸附方法和单层吸附方法并进行比较。结果 悬浮吸附方法HAV增殖高峰比单层吸附方法提前 4天 ,抗原滴度高一个稀释度 ,病毒繁殖全程细胞质量优于单层吸附方法 ,整个生产周期可缩短 9天。历年大规模对比生产和人体免疫效果观察结果表明 :悬浮吸附方法生产甲肝疫苗滴度略高于单层吸附方法 ,两者生产的疫苗在人体免疫效果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 悬浮吸附方法更适宜H2 株甲肝减毒活疫苗工业化、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生产中病毒释放的最低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甲肝炎减毒活疫苗(简称甲肝活疫苗)生产中感染细胞释放病毒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波细胞粉碎仪、-70℃及液氮冻融3种方法粉碎细胞,对细胞破碎情况、病毒抗原滴度和感染性滴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超声波连续粉碎 3次(90秒/次)、-70℃反复冻融粉碎4次和液氮冻融粉碎6次,细胞破碎率分别为94%、82%和81%;病毒抗原滴度和感染性滴度均达高峰;抗原滴度均为1:256,感染性滴度(logCCID50/ml)分别为8.67、6.5和6.0。继续超声和-70℃冻融粉碎细胞,病毒抗原滴度和无感染性滴度基本不变,而液氮冻融至第10次时,抗原滴度无明显变化,感染性滴度下降2.0lgCCID50/ml。结论:超声波破碎率最高,细胞碎片最小病毒充分释放,且不损伤病毒;-70℃和液氮冻融破碎率较低,细胞碎片较大,病毒释放效率低,病毒损伤以液氮冻融为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生产规模条件下,对悬浮和单层吸附方法应用于H2株甲肝减毒活疫苗生产进行了5年产量质量及人体免疫效果的比较.方法 采用悬浮吸附方法和单层吸附方法并进行比较.结果 悬浮吸附方法HAV增殖高峰比单层吸附方法提前4天,抗原滴度高一个稀释度,病毒繁殖全程细胞质量优于单层吸附方法,整个生产周期可缩短9天.历年大规模对比生产和人体免疫效果观察结果表明:悬浮吸附方法生产甲肝疫苗滴度略高于单层吸附方法,两者生产的疫苗在人体免疫效果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 悬浮吸附方法更适宜H2株甲肝减毒活疫苗工业化、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8-20月龄儿童接种2剂次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持久性。方法于2017年10-12月在上海市静安区招募8-20月龄儿童,按0d、30d程序接种2剂次EV-71疫苗,采集免疫前和免疫后60d、365d、730d血标本,采用细胞病变法测定血清EV-71中和抗体,分析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结果受试者EV-71疫苗免疫前EV-71中和抗体阳性率、GMT分别为3.25%(4/123)、1:4.17,免疫后60d、365d、730d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6.15%(100/104)、90.20%(92/102)、90.80%(79/87),GMT分别1:41.76、1:28.44、1:43.41。结论8-20月龄儿童对EV-71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2年免疫持久性。  相似文献   
6.
7.
DNA疫苗局部接种于皮肤是一种有用的接种方法 ,但其诱导的免疫应答水平较低。为了克服这一难题 ,作者采用了一种新的局部接种技术 ,即先用快速作用粘合剂去除小鼠皮肤角质细胞 ,然后再将表达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 2 ( IL- 1 2 )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GM- CSF)〕的质粒 ( p IL- 1 2和p GM- CSF)和 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HIV-1 ) DNA质粒 ( p CMV1 6 0 B/pc REV)涂于皮肤进行局部接种。  作者分别在 0、7和 1 4天将 1 0~ 1 0 0 μgDNA表达质粒涂于去除角质层的雌性BALB/c小鼠皮肤 ,于末次加强后 7天和 3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分析湖北省两县市的腮腺炎疾病流行情况基础上,对腮腺炎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2010~2016年当阳市和谷城县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疾病流行趋势描述。同时依托于湖北省当阳市和谷城县开展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的随机、双盲、阳性疫苗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分别采集491例当阳市及526例谷城县8~24个月龄受试者的免疫前血液样品进行腮腺炎病毒抗体水平检测。检测方法包括中和抗体检测法和血凝抑制抗体检测法,每种方法又分别以F基因型或A基因型毒株作为指示病毒或血凝素;就4种检测结果对两地腮腺炎抗体阳性率进行组间比较,并使用同一检测方法对不同基因型毒株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当阳市2012~2013年达到腮腺炎发病高峰,而谷城县的发病高峰年则在2014~2015年。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A基因型中和抗体法、A基因型血凝抑制抗体法及F基因型血凝抑制抗体法在当阳市、谷城县两地的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当使用F基因型中和抗体检测法时,谷城腮腺炎抗体阳性率为7.0%,当阳市为0.4%,两地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使用血凝抑制抗体法同时检测两种基因型毒株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运用中和抗体法同时检测则发现,谷城县抗F基因型病毒抗体水平呈阳性而抗A基因型病毒抗体水平呈阴性的比例高达6.6%,抗A基因型病毒抗体水平呈阳性而抗F基因型病毒抗体水平呈阴性比例则为0.0%,两种基因型毒株的中和抗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采用F基因型毒株作为指示病毒,同时使用中和抗体检测方法,能提高检测结果的敏感度,从而有效评价腮腺炎血清学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