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含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MQR)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编码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别,及与PMQR基因在本地区共同传播的流行现状和耐药特征。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40株临床分离含PMQR基因的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14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CLSI表型确证试验进行表型鉴定,PCR检测blaESBLs基因型;接合实验验证PMQR与blaESBLs基因的转移性;ERIC-PC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40株PMQR阳性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显示耐药同时对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PCR法检测PMQR阳性菌株中blaESBLs基因携带率达到60%(24/40),最常见的为CTX-M型ESBLs,检出率达到92%(22/24)。结论安徽地区临床存在PMQR与blaESBLs基因的共同传播及流行,包含PMQR基因的菌株多为产ESBLs菌株,同时携带PMQR与blaESBLs基因的菌株常为多药耐药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miR-144靶基因在肺鳞癌中参与的信号通路生物过程。方法:分析The Cancer Genome Atlas网站中肺鳞癌患者的miR-144的表达量及生存曲线;预测miR-144靶基因并通过表达数据筛选影响肺鳞癌进展基因;BinGo软件对候选靶基因进行GO注释分析,利用DAVID网站预测其信号通路。结果: miR-144表达量高有利于延长肺鳞癌患者生存时间。综合4个靶基因数据库发现miR-144有72个预测结果,其中45个在肺鳞癌患者癌与癌旁组织间表达存在差异。其中部分候选靶基因参与胞核及星形微管的组成,参与上皮细胞增生、RNA合成。通路分析显示部分候选靶基因参与Ras、Wnt、Hippo等信号通路。结论:45个miR-144候选靶基因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及生物过程调节细胞生命活动,影响肿瘤患者生存预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肿瘤侵袭转移的细胞和生物学机制中,包含有多种基因和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PDK1是P13K分子通路上的一个重要分子,为了研究PDK1对乳腺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我们以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为研究模型,用小RNA干扰法特异下调PDK1的表达,研究其侵袭能力的变化,为乳腺癌临床治疗探索新的分子靶点.方法:通过构建PDK1特异的小RNA干扰质粒,利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乳腺癌细胞MDA-MB-231,无限稀释法筛选单克隆细胞系,并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DK1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计数的方法观察各组细胞之间的增殖情况,并利用Matrigel Transwell的实验方法研究细胞在体外的侵袭能力差别.结果:MDA-MB-231细胞经小RNA干扰后PDK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下降,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A-MB-231是一种侵袭能力高的乳腺癌细胞系,本研究利用小RNA干扰技术,特异性下调了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的PDK1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能力与对照组的细胞相比没有明显差别,但是,PDK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下降,提示我们PDK1可能与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紧密相关.鉴于PDK1处于PDK1-Akt-PKC信号通路的上游,以PDK1为靶标的分子干预可能对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起到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美国临床与试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10(S20)及2009(S19)年版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新旧折点变化对本地区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大肠埃希菌进行CAZ和CTX的药物体外敏感试验,并根据CLSI公布的新旧折点分别判读,CLSI表型确证试验(纸片增强法)确定产ESBLs菌株;改良三维试验检测CTX和(或)CAZ耐药、ESBLs表型确证试验结果为阴性菌株的产酶情况。结果在S19、S20折点下,大肠埃希菌对CTX耐药率分别为69.4%、72.6%,对CAZ的耐药率分别为31.1%、43.2%。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CTX/CTX-CLA和(或)CAZ/CAZ-CLA检测为阳性]为68.8%,其中CTX/CTX-CLA和CAZ/CAZ-CLA纸片组合的检出率分别为68.8%、40.4%。旧折点下,分布在CTX、CAZ耐药菌株中的产ESBLs株分别占95.2%、39.7%,采用新折点后分别为97.6%、56.3%。双纸片确证试验阴性但对CAZ、CTX耐药的6株菌株中,单产AmpC酶5株,同时产ESBLs、AmpC酶1株。结论采用新折点后,大肠埃希菌对CTX、CAZ耐药率上升,提高了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与产ESBLs检出率的一致性。CTX/CTX-CLA对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高于CAZ/CAZ-CLA,产AmpC酶可影响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菌株的检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中的检出率及分型。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我院155例确诊上消化道疾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住院患者血清中Hp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CagA)和尿素酶(Urease)等Hp抗体,并分为Ⅰ型和Ⅱ型。结果 155例患者中,Hp阳性129例,检出率为83.23%;3组中,消化性溃疡组Hp检出率最高(96.66%),其次是胃癌组(83.95%),慢性胃炎组的检出率最低(72.98%),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和胃癌组中HpⅠ型检出率分别为67.57%、83.33%、77.27%,HpⅡ型检出率分别为5.41%、13.33%、5.68%,HpⅠ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Ⅱ型(P<0.01),但各组间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抗体的表达中CagA+Vac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个抗体阳性率(P<0.01)。结论 3种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均伴有较高的Hp感染率,其中消化性溃疡最高。HpⅠ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Hp感染的优势亚型,且以CagA+VacA抗体阳性多见。  相似文献   
6.
中药熏蒸治疗痹证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临床可分为风寒湿痹,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周炎及增生性关节炎等均属此范畴。中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阳陵泉穴位注射间苯三酚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胆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胆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间苯三酚阳陵泉穴位注射,并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照组予间苯三酚静脉滴注,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NRS评分。结论:显效率观察组为71.7%,对照组为5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R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陵泉穴位注射间苯三酚比静脉滴注治疗胆绞痛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TLR接头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oll样受体(TLR)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病原体识别受体,能选择性地识别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所携带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继而激活信号级联放大,产生免疫应答.目前研究发现,TLR识别相应配体后,由一类包含TLR结构域的接头蛋白MYD88、MAL、TRIF、TRAM和SARM通过MYD88依赖途径或MYD8...  相似文献   
9.
目的 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方法 选用不同型号的留置针和穿刺部位对60名受试者进行OGTT和胰岛素水平的测定.结果 采用22G留置针先用肘部、前臂上1/2进行OGTT试验和胰岛素水平测定的取血效果最佳.结论 可采用留置针代替普通注射器反复穿刺抽血测定OGTT.  相似文献   
10.
EHD2调节乳腺上皮细胞极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EHD2基因对上皮细胞极性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探讨EHD2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失调的肿瘤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意义。方法:以乳腺永生化正常上皮细胞的二维和三维培养为模型,建立EHD2突变体的Doxycycline外源诱导表达体系,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诱导表达前后细胞在二维培养条件下细胞内β肌动蛋白的微丝组装及聚合情况,以及三维基质胶培养条件下对上皮细胞腺泡形成的影响,综合判断EHD2蛋白在调控上皮细胞极性中的生物学作用。结果:EHD2突变的诱导表达显著影响乳腺上皮细胞的骨架重排,在细胞表面发生密集发散状微刺,细胞内定向排列的β肌动蛋白微丝结构消失。三维培养中,EHD2突变体的引入破坏了原本规则的腺泡型生长,细胞向外侵入基质。结论:EHD2突变可导致乳腺上皮细胞的骨架重排和极性改变,可能是乳腺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