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评价健康教育路径表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健康宣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出院前1~2d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测评两组患者对乳腺癌健康知识、健康技能掌握情况及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0.05)。结论科学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临床护士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动态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满足了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乳腺癌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降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12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和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导管异位率3.1%,穿刺点出血14.1%,静脉炎4.7%,静脉血栓6.3%,非计划拔管6.3%,堵管7.8%,导管相关性感染1.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显著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患者在长期的化疗中,因反复静脉穿刺,会导致血管壁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出现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由于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一旦渗漏可致局部组织坏死、功能受损和永久形态改变。据报道[1],经输液港输注的外渗发生率仅为0.3%~6.0%。静脉输液港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外周静脉化疗对患者生活影响大、活动易渗漏的风险,弥补了普通深静脉导管无法长期留置的不足,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欢迎。但由于输液港置于皮下,如果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其后果不同于外表浅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可引起胸部及颈部组织炎症、坏死,甚至造成器官性功能障碍[2]。2015年1月7日1例右乳腺癌患者在使用静脉输液港行第7次化疗时,发生输液港导管与港体脱离的现象。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84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剑突下切口四周外用双氯芬酸钠贴治疗。比较2组术后不同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2组肛门排气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4 h、8 h及24 h的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贴可有效缓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在外科围术期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1日~12月31日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前29例围术期失眠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取2019年6月1日~12月31日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后29例围术期失眠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PSQI、HAMD、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护理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可提高围术期失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超声引导下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8例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观察组应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即采用8号头皮针替代塞丁格套件中的20 G套管针进行置管,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中患者疼痛程度、置管后出血或皮下淤血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728,P=0.010;χ2=5.939,P=0.031),而置管中患者疼痛程度、置管后出血或皮下淤血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24.240,P=0.000;χ2=5.252,P=0.042;χ2=8.207,P=0.008)。结论再改良塞丁格技术操作简单,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临床运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隧道式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失败后改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的病例19例(实验组),同时期成功施行传统PICC置管的病例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人一般资料,并记录导管相关性感染和血栓形成及病人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人年龄、体重指数(BMI)、PICC置管史、化疗或长期补液史均可影响PICC置管成功率(P值均0.05);两组间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自理能力、舒适度、美观三方面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是一种可行、有效的置管新方法,可以作为传统PICC失败后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