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induced gene,TGFBI)参与肿瘤细胞调节、分化、转移及诱发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其在不同肿瘤中表现为启动或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双重生物学特性。TGFBI有望成为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评估预后的标志物,该文现就TGFBI异常表达的致癌机制及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评价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82例抗痨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生化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为(46.3±45.1)U/L对(90.2±106.6)U/L、(68.8±45.0)u/L对(100.5±32.2)U/L和(54.9±16.6)U/L对(84.0±11.3)U/L(P﹤0.01),胆碱酯酶、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分别为(4182.7±301.2)U/L对(4035.1±293.0)U/L、(65.1±20.4)μmol/L对(81.8±18.4)U/L和(50.7±11.8)U/L对(82.3±21.1)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能有效治疗抗痨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能够使抗痨治疗得以继续。  相似文献   
5.
邓伟  芦永福  王学红 《中国肿瘤》2018,27(7):514-520
摘 要: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induced gene,TGFBI)在不同肿瘤中有着启动或者抑制肿瘤的作用。抑癌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导致基因沉默,这是许多肿瘤发生发展的早期事件并影响着肿瘤的治疗及预后。该文主要从TGFBI作为抑癌基因角度,阐述其启动子高甲基化在相关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肿瘤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结肠直肠癌(CRC)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仍然是目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癌症流行趋势显示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其死亡率位居前列~([1])。据GLOBOCAN估计在2012年中大约有140万患者被诊断为新发CRC,并且全球因其死亡的人数约为693,900~([2])。既往研究显示,肿瘤快速生长和转移主要克服缺氧环境。在缺氧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2a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体内,在缺氧的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体恶性肿瘤两个重要特点为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和糖酵解活性增强,这两个特征使肿瘤细胞能适应缺氧的微环境,促进肿瘤浸润和转移,与肿瘤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3-4])。现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最有效的血管生长调节因子,在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由于VEGF在肿瘤基质细胞中的高表达及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作用靶点。相关文献论述VEGF在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机制~([5])。  相似文献   
7.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CST1)是2型Cystatins超家族成员之一, 在靶向调节中起关键的作用。CST1在胃癌中呈现高表达, 通过激活上皮-间质转化通路、Wn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并与同源盒C10、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相应靶基因结合调控肿瘤生长和发展。深入了解CST1在胃癌中的作用和功能, 有助于进一步开发针对胃癌的潜在治疗靶点和诊断及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胃炎的治疗对策。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的103例萎缩性胃炎和120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并按不同方案给药,其中标准治疗组口服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济诺)20 mg 1次/d,阿莫西林1.0 g,每12 h 1次,克拉霉素0.5 g每12 h 1次,共7 d;10 d序贯治疗组口服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0 mg 1次/d,共10 d,阿莫西林1.0 g每12 h 1次和克拉霉素0.5 g每12 h 1次共7 d,抗生素替换为左氧氟沙星0.2 g每8 h 1次、呋喃唑酮30 mg每8 h 1次共3 d;12 d序贯治疗组在10 d序贯治疗组的基础上将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延长2 d结束疗程。结果标准治疗组根除率为76%(59/77),10 d序贯治疗组根除率为88%(61/69),12 d序贯治疗根除率为97%(64/66)。标准治疗组与12 d序贯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2 d序贯治疗根除H.pylori明显优于标准疗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了解高海拔地区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并探讨瘦素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营养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高海拔地区健康人血清瘦素水平。方法选取2003年3月~2004年3月我院37例肝硬化住院患者及36名长期居留西宁地区(海拔2260m)的健康体检者,均测定空腹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白蛋白(A lb)和瘦素,同时测算体重指数(BM I),并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结果西宁地区健康成人血清瘦素浓度为(3.178±1.629)ng/m l,与文献报道的低海拔或海平面地区健康人水平接近。肝硬化患者血TC、TG及ALB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血清瘦素水平(4.999±2.047)ng/m 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依据Child-pugh分级,Child B级和C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但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三级间的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瘦素水平与BM I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506,P<0.01)。结论高海拔地区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增高,参与了肝硬化的营养不良机制,但与肝功能严重程度关系不明显。高原环境因素对健康人血清瘦素浓度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