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应用CAG—E方案治疗难治和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是目前一个棘手问题。Belhabri等〔1〕统计、使用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二线药物治疗,其完全缓解率仅为43%~60%。2003年5月~2006年12月,我们采用CAG-E方案治疗14例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12周多次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强化治疗(MDI)方案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3—2016年住院符合入选条件的5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采取“3短1长”(门冬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加甘精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的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强化方案进行治疗,并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住院10~14 d,患者血糖达标后(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2 h血糖<10 mmol/L)予出院。出院后继续原方案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I30/△G30)、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BMI)及腰臀比等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分析各指标变化。 结果 治疗后较治疗前FPG、FINS、HbA1c、TC、TG、LDL-C水平都有显著下降(均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的HOME-β及△I30/△G30有显著上升(均P<0.05);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HDL-C、HOMA-IR、BMI及腰臀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为期12周的胰岛素类似物强化治疗可以良好控制血糖,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同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其糖尿病肾脏病变(DKD)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88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肾脏病变将其分为无DKD组、轻度DKD组和重度DKD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和血清Hcy、TSH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Hcy、TSH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肾脏病变的影响因素。ROC评价血清Hcy、TSH单独及联合检测对DKD的评估价值。 结果重度DKD组年龄大于轻度DKD组和无DKD组(P<0.05),轻度DKD组年龄大于无DKD组(P<0.05);重度DKD组收缩压(SBP)、ACR、血清Hcy、TSH水平均高于轻度DKD组和无DKD组(P<0.05),轻度DKD组SBP、ACR、血清Hcy、TSH水平均高于无DKD组(P<0.05)。T2DM患者血清Hcy、TSH水平与ACR均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BP、Hcy、TSH均是T2DM患者发生肾脏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TSH联合检测T2DM患者肾脏病变发生的AUC高于单独检测值。 结论T2DM患者血清Hcy、TSH水平是肾脏病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的因素。方法对我院550例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中的18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在各种感染中,以呼吸系统感染率最高(52%),并且血糖控制越差、患者年龄越大、并发症越重,感染发生率越高。结论血糖高、年龄大、并发症重是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的重要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5.
DA联合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福康  胡琛亮 《安徽医学》2008,29(2):170-171
目的 观察DA3+7(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CAG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阿柔吡星+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经DA方案治疗结束后96小时,再给予CAG方案治疗;并检测血象、血生化指标、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 15例AML患者完全缓解(CR)11例,部分缓解(PR)2例,未缓解(NR)2例。CR率73%,总有效率(CR+PR)86%。结论 DA联合CAG方案治疗AML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分泌物培养的细菌分布及药敏情况,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黄山市人民医院住院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58例,在其入院当天采集分泌物标本送检,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58份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其中阳性结果48例,阴性结果10例,培养出病原菌56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4株,占60.7%,前4位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无乳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20株,占35.7%,前两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及奇异变形杆菌;真菌2株占3.6%。本组糖尿病足分级与感染细菌的菌种无显著相关,而与预后相关。入院时测得糖化血红蛋白值及下肢缺血与否亦与预后明显相关。结论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最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应重视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并根据细菌学培养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下肢神经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糖尿病患者(DM组)和22名年龄、身长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神经F波检测,观察参数为F波出现率(Fpresent)、传导速度(Fcv)和平均潜伏期(Flme)。将DM组根椐有无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根椐神经传导检测(NCD)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M有症状组上肢Fpresent减少、Fcv减慢、下肢Fpresent减少、Flme延长(P0.05~P0.01),无症状组仅上肢Fpresent减少(P0.01)。与DM无症状组比较,有症状组上肢Fcv减慢、下肢Fpresent减少、Flme延长(P0.05~P0.01),而上肢Fprese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NCD异常组上肢Fpresent减少、Fcv减慢、下肢Fpresent减少、Flme延长(P0.05~P0.01),NCD正常组上肢Fpresent减少、Fcv减慢(P0.01和P0.05),而下肢Fpresent、Flm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CD正常组比较,NCD异常组上肢Fcv减慢、下肢Fpresent减少、Flme延长(P0.05~P0.01),而上肢Fprese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F波(尤其Fpresent)可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病变,上肢近端神经损害早于远端;下肢F波参数变化与临床症状、NCD相一致,DPN中下肢远、近端神经同步受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纳入本研究905例,分为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1400 mm/s及≥1400 mm/s两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baPWV检测。结果 baPWV升高组较baP-WV正常组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长、体重指数(BMI)、腰围较大,收缩压、舒张压较高,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P均<0.05)。校正年龄、性别、BMI、糖化血红蛋白、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后,仅有TG与baPWV异常升高相关性存在,OR(95%CI)为1.87(1.26~2.99)。而HDL-C与baPWV异常升高无显著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中血脂异常与baPWV升高相关,特别TG升高与baPWV升高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剂量丙咪嗪和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丙咪嗪12.5 mg,3次/d,疼痛症状消失的继续用药半个月,逐渐减量停用。胰激肽原酶针剂30单位加入0.9%氯化钠250~500 m l液体中静滴,1次/d,连续用药两周后改为口服胰激肽原酶片120单位,3次/d维持巩固治疗,总疗程两个月。结果治疗5~7 d疼痛症状消失者10例,症状减轻好转4例,无效1例。随访半年,1例疼痛症状复发,再次用药仍然有效。治疗过程中个别病例出现腹部不适、腹泻症状外,未见其他副作用。结论小剂量丙咪嗪联用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镇痛作用起效快,疗效较好,无明显副作用,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检测(NCS)结合交感皮肤反应(SSR)及心电图R-R间期变化率(RRI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2例糖尿病患者(DM组)和2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NCS、SSR、RRIV检测。将DM组根椐有无感觉、运动神经损害症状再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根据NCS结果再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进行比较。结果:①SSR和RRIV各参数与临床自主神经症状量表(ASP)评分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不论有症状组还是无症状组NCS异常率均增高(P〈0.01),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RRIV参数减低(P〈0.05)。DM有症状组NCS异常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1),但两组间SSR及RRIV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③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中的NCS异常组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RRIV参数减低(P〈0.05),DM组中的NCS正常组上肢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P〈0.05),而下肢SSR及RRIV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NCS和SSR、RRIV分别是检测感觉、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受损的客观敏感方法,并能发现亚临床病变;在DPN中,感觉、运动神经受累与自主神经受累并非完全呈平行关系,这三种方法相结合,可更好地对周围神经病变作出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