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枕带牵引治疗颈椎病的体会胡玉香甘肃省中医医院(730050颈部脊柱为了支持头颅的重力,需要有坚强的支持力,同时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还需要有强大而敏锐的可动性,颈椎病由于急性创伤或者慢性劳损等原因引起颈椎间盘组织以及颈椎骨与关节缓慢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将研究对象均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30例;参照组运用针灸治疗,实验组在针灸的基础上,行推拿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参照组(73.33%),组间数据检验,结果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TORC1-TFEB信号通路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药物组,药物组大鼠术前3 d注射雷帕霉素溶液[2.0 mL/(kg·d)]、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药物组和模型组大鼠麻醉后开腹夹闭第一肝门再放开制作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大鼠仅手术但不夹闭肝门,分别在术后24 h、72 h取大鼠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细胞损伤程度,透射电镜分析肝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比色法检验肝脏组织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浓度水平,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PCR(RT-PCR)检测磷酸化mTORC1(p-mTORC1)和转录因子EB(TFEB)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肝脏组织细胞在术后各个时间点未见明显异常(P>0.05),而药物组大鼠肝脏损伤程度在各个时间点均较模型组轻(P<0.05),药物组和模型组术后72 h肝损伤的程度较术后24 h减轻(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在各个时间点,对照组线粒...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K562、YAC—1及LAC—1三种具有较强的诱生巨噬细胞分泌细胞毒因子(简称M?—CF)的瘤细胞,初步分析了瘤细胞上何种部位及何种结构的物质具有这种诱生作用。结果表明:K562细胞膜粗提物同完整的瘤细胞一样具有较强的诱生作用。这种膜上结构或瘤细胞经100℃、20分钟加热处理后仍保持诱生活性;经胰酶或过碘酸钠处理后诱生能力降低;ConA及D-甘露糖能抑制三种瘤细胞的诱生活性。提示瘤细胞膜上存在着活化M?分泌CF的物质,该物质可能是一种含D—甘露糖的糖蛋白分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针刺+推拿疗法对肩周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收治的52例肩周炎患者(2017年1月—2018年9月)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2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实施针刺+推拿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其肩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刺+推拿治疗肩周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肩周疼痛、肿胀等症状,有利于改善肩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用Ⅰ型嗜肺军团菌(Ⅰ型LDB)颗粒生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癌SP2/0细胞在PEG怍用下融合,经二次克隆化后建立了一株分泌抗Ⅰ型LDB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No.19 McAb)。经ELISA、间接血凝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合力试验,染色体检查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检测,证实此杂交瘤所分泌的McAb属小鼠IgG类,对Ⅰ型LDB是特异的。No.19 McAb将有助于Ⅰ型LDB的检测及其亚型的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
供应室护理带教中入科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室是医院消毒灭菌系,具备清洗、消毒、灭菌功能的核心科室,是再生无菌物品供应周转的物流中心,是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部门和预防、控制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护生的供应室实习是临床护理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偏见,工作环境、性质、任务与临床实习存在明显的差异,护生不重视供应室实习。因此,加强供应室护生入科教育,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才能保障医院的安全供应和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疗效,并缩短康复期,对19例病人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肢末梢循环,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局部感染及螺针的松动,系统地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有2例发生术后针孔浅表感染,经清洁换药及应用抗生素后痊愈,无1例骨髓炎及螺钉松动发生,按照王福权(1)等拟定的疗效标准评定,优良17例,占89.47%,尚好2例,占10.53%,均获得及时护理而痊愈。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肾移植病理学检查仍为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肾移植程序性活检在中国尚难以普及,且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诸多原因,使患者慢性排斥反应早期因未及时发现而错失治疗时机。 目的:观察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大鼠血浆中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水平。 方法:实验以正常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正常雄性SD大鼠为受体进行肾移植。移植后分为慢性排斥反应组和正常肾移植组。慢性排斥反应组受体于移植前3 d起,每日给予腹腔注射环孢素A微乳化剂2 mg/kg,正常肾移植组则每日给予环孢素A微乳化剂腹腔注射5 mg/kg。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6,8,10,12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移植前1周相比,正常肾移植组和慢性排斥反应组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 < 0.01)。移植后第4,6周,慢性排斥反应组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表达高于正常肾移植组(P < 0.01),而在8,10,12周低于正常肾移植组(P < 0.01)。慢性排斥反应组血浆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呈时间依赖性下降(P < 0.01)。结果证实,大鼠肾移植后出现慢性排斥反应时,血浆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显著下调。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变化与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关系密切,可为肾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