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体外建立M1型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弱激光照射模型,探讨弱激光照射对M1型BMDM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BALB/c小鼠BMDM,应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条件性培养基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的表达,确定所获得细胞为纯度较高的BMDM。应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24h诱导原代BMDM向M1型BMDM方向极化。将细胞随机分为弱激光治疗(low level laser therapy,LLLT)组和对照组,LLLT组采用810nm波长激光照射,光斑面积4.5cm2,照射功率密度2m W/cm2,照射持续440s,最终获得照射能量为4J,对照组置于暗箱,不进行照射。应用CCK8实验测定细胞活性,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ukin-1β,IL-1β)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的m RNA表达情况,ELISA检测TNF-α及IL-1β蛋白分泌,Western blot测定i NOS和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重要转录因子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 p65)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PS刺激后,使用弱激光照射的M1型BMDM细胞活性显著提高,升高至对照组的2.313±0.630倍(P0.05)。LLLT组IL-1βm RNA表达为0.586±0.145,对照组为1.000±0.0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LLT组TNF-α的m RNA表达为0.862±0.152,对照组为1.000±0.08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2);LLLT组i NOS的m RNA表达为0.720±0.039,对照组为1.000±0.02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TNF-α为270.478±26.831pg/ml,LLLT组为209.365±5.600p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IL-1β为98.941±12.430pg/ml,LLLT组为77.076±2.023p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i NOS蛋白表达为1.005±0.075,LLLT组为0.210±0.01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NF-κB p65蛋白表达为1.006±0.260,LLLT组为0.428±0.16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10nm LLLT M1型BMDM可抑制其炎性因子IL-1β及i NOS的m RNA表达,下调炎性因子IL-1β及TNF-α的分泌,降低M1型BMDM表面标志物i NOS的表达,同时显著下调M1型巨噬细胞经典极化转录因子NF-κB p65的表达。810nm LLLT可调控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抑制其炎性因子分泌,该调控作用和其下调M1型巨噬细胞经典极化转录因子NF-κB p65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壳聚糖复合Ⅰ型胶原蛋白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新型人工神经支架材料.方法 将壳聚糖与Ⅰ型胶原蛋白分别溶于0.05 mol/L的醋酸溶液中,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新型人工神经支架材料,并以紫外线照射的方法使其交联.经扫描电镜观察内部结构的排列规律及走行,比较其与周围神经的异同,测量其孔径大小、计算孔隙率等指标.观察在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30 d体外降解率.并对材料进行力学及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构建的材料为均匀圆柱状,内部为孔径均匀且平行排列的微观结构,其微孔直径为60-130μm,孔隙率为83.30%,体外降解率为16.95%,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与周阡司组织无毒性反应.结论 使用壳聚糖复合Ⅰ型胶原蛋白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具有良好三维空间构型的新型人工神经支架材料,其牛物相容性良好,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行后路手术、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病人共48例,所有病人均行远端PCO截骨,依据矫形情况分为顶椎区多棒矫形组(21例)和传统双棒矫形组(27例),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比较两组的影像学参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等,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双棒矫形组随访(37.2±8.8)个月,多棒矫形组随访(31.6±7.6)个月。传统双棒矫形组手术时间为(430.8±79.1) min,长于多棒矫形组的(331.2±97.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病人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多棒矫形组的矢状面矫形丢失显著高于双棒矫形组(3.7°±0.9° vs. 2.3°±1.0°),椎弓根螺钉拔出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棒矫形组(4.8% vs. 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双棒比较,顶椎区多棒矫形技术联合远端PCO截骨具有相似的矫形效果,手术流程更简便,术中螺钉拔出率低,对于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矢状面矫形丢失需要长期随访关注。  相似文献   
4.
5.
凃志鹏  解放  黄培培  孙畅  王哲  胡学昱  罗卓荆 《骨科》2019,10(4):359-362
神经根沉降征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腰椎MRI影像表现。自Barz提出了神经根沉降征在腰椎管狭窄病人与非狭窄病人中阳性率存在差异以来,学者们对于其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对病人临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发现,神经根沉降征对于症状明显的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大于症状不明显的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而且对于不同治疗方案效果的预测也有重要价值,现将神经根沉降征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L4/5单节段融合术后椎间高度指数恢复情况对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radiographic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rASD)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自2008 年3月~2014年3月行L4/5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病例354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58例入组,将其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0~40岁,16例,A组)和中年组(41~60岁,42例,B组)。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L4/5椎间高度指数(intervertebral height index,IHI)、脊柱-骨盆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分析rASD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术中是否将IHI恢复至正常值范围,进一步将病例分为IHI恢复组(青年组与中年组分别为A1、B1组)和未恢复组(青年组与中年组分别为A2、B2组),比较各组rASD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59.3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指标(VAS、ODI及JOA)均显著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发生rASD者23例(39.7%)。A1组无rASD发生(0/6),A2组共发生rASD发生1例(1/10,10%);B1组发生5例(5/16,31.25%),B2组发生17例(17/26,65.4%),两组间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1)。rASD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随访时间、术后L4/5的IHI及术后LL,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L4/5的IHI是显著的危险因素(OR=17.1,P<0.001)。结论:后路L4/5单节段融合术后,对于41~60岁的患者,术中将IHI恢复至正常值参考范围,可以减少rA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脊柱外科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5年1~8月于我科行腰椎融合手术且融合节段≤3个的236例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病人意愿分为对照组(117例)及加速康复组(ERAS组,119例),分别对两组病人围手术期采取常规干预和ERAS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function index,ODI)评分,以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内再次住院率、病人治疗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ERAS组在术后3 d内、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阿片类药物在术后第1天和第2天使用量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9 d)与对照组(6.2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术后1个月内再次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9).病人平均随访时间为(13.4±0.9)个月.两组末次随访的VAS评分(P=0.368)和ODI评分(P=0.2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ERAS可以在不影响腰椎融合手术病人再次住院率的情况下,缩短了病人术后住院时间、改善了病人术后疼痛、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值得在脊柱外科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电刺激可促进外周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然而,电刺激对神经损伤,尤其是长节段神经缺损后的运动功能恢复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利用大鼠10mm股神经缺损模型,确定电刺激(1h,20Hz)对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枕颈部畸形伴脊髓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上颈椎畸形即枕颈部畸形,是指寰枢椎和其附属结构及与之相连的枕骨及其包含的神经组织等,由于先天发育因素造成的解剖结构异常,有时伴有远部畸形. 枕颈部发育畸形临床上并不少见. 该部分结构复杂,加之胚胎发育过程特殊,可发生多种结构并存的畸形,但限于影像学检查手段及对胚胎发育研究的不足,导致以往仅限于满足一种畸形的诊断而遗漏其他可能并存的结构异常. 人类的枕颈部借助完整的骨性和纤维解剖结构来维持其稳定功能、运动功能和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