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时准确置入载距突螺钉可获得最佳固定效果。但由于跟骨复杂的解剖特点和术中有限的X线透视效果,完成载距突螺钉的准确置钉工作难度极大。而准确置入载距突螺钉的方法仍存较大争议。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时使用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载距突螺钉的准确置钉效果。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42例(4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例,男35例,女7例;年龄15-67岁,平均38.9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2足,Ⅲ型19足,Ⅳ型7足。所有手术均采用跟骨外侧入路,术中使用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置入跟骨载距突螺钉。术后复查X线与CT,验证螺钉置入载距突的准确性。结果:42例患者术后随访7-28个月,平均17.4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21足,良19足,可8足,差0足;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平均为87.8分,优良率83.3%。共置入53枚载距突螺钉。1枚螺钉从跟骨后关节面内下方露出部分螺纹,1枚螺钉从载距突前方穿出,1枚螺钉穿出载距突关节面进入距跟中关节,1枚螺钉远端一半螺纹在载距突下方露出,余49枚螺钉位于载距突内;螺钉置入精确率为92.5%(49/53)。结论: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能辅助术者从跟骨外侧入路准确完成载距突螺钉置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网状植骨结合钢板或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并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为基层医院治疗类似病例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我院自2008年8月-2011年3月共收治31例股中下段骨折并骨缺损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4例,年龄16-43岁,平均21.7岁。术中采用残存自体骨或取髂骨,在残存大骨片及取髂骨周边钻孔,以可吸收缝线编织成网状,分别固定在近远端,网状腔中间填塞松质骨。固定方式采用普通钢板、锁定钢板、LISS钢板以及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 31例骨折患者取得较好效果,其中22例均顺利愈合,6例出现钢板断裂,另3例发生感染及骨不连并发症,9例均在术后5-18月二次手术,效果良好。结论网状植骨结合钢板或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下段骨缺损效果良好,是治疗股骨中下段骨骨折并骨缺损的方法之一。内固定的材料、股骨髁间骨折、内侧植骨的可靠程度与远期钢板断裂及下肢内翻等并发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109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只采取普通钢板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固定。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方法的患者,优良数为48例(75%);普通钢板治疗患者,优良数为21例(47%),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钢板固定相比,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髌骨环治疗粉碎性骨折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共冶疗45例髌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年龄17~76岁,平均49.8岁。术中采用髌骨环,环抱加压治疗.效果满意。结果 45例髌骨骨折患者全部取得良好效果,44例未发生感染、内固定松脱、骨不连等并发症,仅1例术前有皮肤裂伤患者发生皮下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部分外露,未发生关节感染,经换药等处理,取出内固定后治愈。所有患者在术后10~18个月二期手术取出,优良率达97.8%。结论髌骨环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操作简单、效果稳定,为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LISS钢板用于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LISS钢板组(26例)和髁钢板内固定组(26例),对比分析2组疗效。结果:LISS钢板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髁钢板内固定组(P〈0.05);2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LISS钢板用于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急性髌骨脱位在临床中多见,对于其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尚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手术和保守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4期)、MEDLINE(1966年至2012年4门)、EMBase(1966年伞2012年4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2年4月)、PubMed(1966年6月至2012q-4月)、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12年4月),于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中的相关文献。筛选出比较手术和保守治疗急恺髌骨脱位的随机对照研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两种方法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复发率、术后膝关节Kujala评分、基于Kujala评分的优良率以及随访期间珥次于术等情况。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研究,包含380例患者,其L1一手术组203例,保守组177例。Meta分析结粜{ra尔:对于急性髌骨脱位患者,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在术后复发率(RR=0.54,95%Cl:0.28—1.07)、膝天节功能的Kujala评分(WMD=5.50,95%Ch-4.46~15。451、基于Kujala评价优良率(RR=2.53,95%Cf.0.4713.56)及随访刘川阻次手术情况(RR=I.09,95%CI:0.72—1.65)方面謦肄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进一步对随访2—5年的短期随访组及随访5—7年的长期随访组进行亚组分析,发现仪件短期随访组的膝关节Kujala评分办而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WMD=15.52,95%C,5.67—25.38,P〈0.05)。说明对于急性髌骨脱位,手术和保守治疗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后患者短期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8.
背景:急性髌骨脱位在临床中多见,对于其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尚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手术和保守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4期)、MEDLINE(1966年至2012年4月)、EMBase(1966年至2012年4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2年4月)、PubMed(1966年6月至2012年4月)、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12年4月),手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中的相关文献。筛选出比较手术和保守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随机对照研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两种方法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复发率、术后膝关节Kujala评分、基于Kujala评分的优良率以及随访期间再次手术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研究,包含380例患者,其中手术组203例,保守组1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急性髌骨脱位患者,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在术后复发率(RR=0.54,95%CI:0.28-1.07)、膝关节功能的Kujala评分(WMD=5.50,95%CI:-4.46-15.45)、基于Kujala评价优良率(RR=2.53,95%CI:0.47-13.56)及随访期间再次手术情况(RR=1.09,95%CI:0.72-1.65)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进一步对随访2-5年的短期随访组及随访5-7年的长期随访组进行亚组分析,发现仅在短期随访组的膝关节Kujala评分方面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WMD=15.52,95%CI:5.67-25.38,P < 0.05)。说明对于急性髌骨脱位,手术和保守治疗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后患者短期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总结跟骨钢板治疗新鲜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螺钉问题。方法:回顾我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3月采用跟骨解剖钢板治疗42例(48足)新鲜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资料。对术后出现的螺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48足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平均为87.8分,其中优21足,良19足,可8足,差0足,优良率为83.3%。4例患者出现螺钉并发症,其中3例螺钉进入关节间隙内,1例螺钉松动退钉,螺钉并发症发生率为8.3%。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跟骨解剖知识和细致准确的手术操作,术中影像学检查可降低螺钉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1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HSS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根据Rasmus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