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D44s及CD44v 6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准型CD44(CD44s)及变异型CD44(CD44v6)在喉鳞癌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在喉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喉鳞癌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D44s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s在喉鳞癌淋巴结转移者(94.4%)及T3-4者(96.2%)的表达水平,较无淋巴结转移者(67.9%)及T1-2者(55.0%)高;CD44v6在喉鳞  相似文献   
2.
反义端粒酶催化亚单位抑制喉癌细胞生长的离体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反义寡核苷酸对人喉癌细胞株Hep-2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用脂质体包裹hTERT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体外培养的Hep-2细胞,分别于转染后24、48、72h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转染的72h行HE染色及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转染后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生长密度下降;端粒酶活性受到抑制。结论:hTERT反义寡核苷酸短期内可以降低端粒酶活性、抑制喉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抑制裸鼠喉癌皮下移植瘤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表达,探讨移植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p53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根据hTERT cDNA序列构建表达短发夹RNA(shRNA)的、靶向hTERT mRNA的真核表达质粒pshRNA,其载体质粒含荧光素报告基因。建立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株裸鼠皮下接种模型,将pshRNA转染入荷瘤裸鼠瘤体内,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质粒在瘤体内的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CNA及p53蛋白在肿瘤内的表达。结果:所有裸鼠均接种成功,5d后可见皮下肿瘤形成,14d左右肿瘤直径达5~7mm。pshRNA及空质粒载体转染入瘤体后,共聚焦显微镜下见癌组织中有绿色荧光表达。病理学检查发现:pshRNA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细胞分裂少见,可见大量癌细胞坏死。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比较,转染质粒完毕后7d抑瘤率为76.50%,P〈0.01。pshRNA治疗后瘤体内PCNA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p5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靶向hTERT mRNA的shRNA可显著抑制人喉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诱导PCNA下调,促进p53蛋白表达所致。  相似文献   
4.
大鼠单侧耳蜗损毁后下丘r氨基丁酸和谷氨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侧耳蜗损毁后下丘r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GABA)和谷氨酸(glutamicacid,Glu)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去传入损伤后GABA和Glu在听觉中枢重组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健康Spran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和单侧耳蜗损毁后1周、2周及1月组。于规定时间内检测耳蜗损毁前后GABA和Glu含量。比较下丘不同时间点的GABA和Glu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损毁后1周,下丘中GABA的含量水平明显下降(从78.00±7.50降至51.65±10.36,约下降33.6%),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Glu的含量水平则明显上升(从167.00±16.71升至201.07±25.88,约上升20.4%),差异极为显著(P<0.01);术后2周,下丘中GABA的含量水平稍上升且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Glu的含量则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至术后1月,下丘中GABA的含量水平上升但仍低于假手术组,而Glu的含量水平则降至正常水平或以下,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侧耳蜗损毁后下丘中GABA和Glu含量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神经元的活动状况,提示二者在单侧耳蜗损毁后听觉中枢的重组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靶向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短发夹RNA(shRN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探讨靶向hTERT的RNA干扰技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根据RNA干扰原理,利用构建的表达shRNA的靶向hTERT mRNA的真核表达质粒(shRNA1),非特异性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shRNA2),转染试剂(德国metafectene)和正常培养液处理细胞。24h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荧光表达情况;24h、48h、72h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48h后进行HE染色、RT-PCR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①共聚焦显微镜下见shRNA1及shRNA2组有大量的细胞表达荧光。②相应时间点各组细胞生长增殖无明显差异(P>0.05);HE染色发现,同等培养条件下,各组细胞生长密度及形态无明显变化。③RT-PCR显示各组细胞均无hTERT mRNA的表达;端粒酶活性为阴性。结论:靶向hTERT mRNA的shRNA对正常hMSCs的生长增殖无明显影响,该方法对不表达hTERT的正常体细胞可能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耳蜗热休克蛋白27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耳蜗热休克蛋白 2 7(heatshockprotein2 7,HSP2 7)的表达特点 ,探讨HSP2 7在水杨酸钠耳毒性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水杨酸钠注射后大鼠耳蜗HSP2 7的表达。结果 HSP2 7在正常及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耳蜗各回均有不同程度的染色 ,主要阳性部位是Corti器、螺旋神经节、螺旋韧带和血管纹。但水杨酸钠作用后HSP2 7在耳蜗各阳性部位的表达均明显增强 ,其中以Corti器的表达更明显 ,P值均小于 0 .0 1。结论 HSP2 7在大鼠耳蜗组织表达有选择性 ,水杨酸钠能够明显诱导HSP2 7在大鼠耳蜗中的表达 ,HSP2 7可能对耳蜗形态结构损害后的修复起作用 ,且与耳鸣的产生发展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耳蜗基底膜上的分布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l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y,LSCM)检测HSP27在正常成年大鼠耳蜗基底膜上的表达。结果HSP27主要表达于耳蜗基底膜Corti器中外毛细胞的表皮板及其侧壁、内外柱细胞表面、外柱细胞的头、体及其足板,而内毛细胞及其它支持细胞上未见其表达。结论在发育成熟的正常耳蜗中,HSP27主要是通过稳定肌动蛋白微丝的正常结构,维持细胞骨架的稳定,维持耳蜗内活性氧在正常水平及执行分子伴侣的功能,保护细胞,从而达到维持耳蜗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侧耳蜗毁损后大鼠听皮层(auditory cortex,AC)突触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双侧耳蜗毁损后3、7、14、21、30天组及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5只。双侧耳蜗毁损后不同时间行听皮层突触素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突触素表达的变化。结果双侧耳蜗毁损后3天突触素表达增高,毁损后7天突触素表达较毁损后3天有所下降,毁损后14、21天突触素表达持续上升,21天时上升到最高峰,毁损后30天突触素表达开始下降,除毁损后7天组外,其余各组与假手术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左右耳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双侧耳蜗去传入损伤后,突触素表达的动态变化反映了听皮层内神经元突触的重塑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变应原检测结果,了解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变应原及血清总IgE水平变化,探讨总IgE水平对诊断疾病的意义.方法:采用敏筛变应原检测系统对134例AR患者血清变应原及总IgE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34例AR患者中,体外测试变应原阳性患者92例,检出率68.7%,吸人性变应原以户尘螨/粉尘螨最高,阳性率为90%;其次为动物毛皮屑组合/真菌组合,阳性率分别为16%和9%.72例血清总IgE阳性,阳性率为54%.血清总IgE 100~200 kU/L者21例,占29.2%,其中7例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为阴性;血清总IgE>200 kU/L者51例,占70.8%,其中4例变应原sIgE为阴性.结论:血清总IgE和变应原sIgE检查,可寻找相应变应原,为AR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鼠咽鼓管及其腺体的解剖结构,包括咽鼓管大体形态、黏膜上皮的移行及组成,腺体的分布、种类及组成。方法在解剖显微镜下分离出小鼠的咽鼓管及鼓室,常规石蜡包埋,5μm切片,苏木素-伊红(HE)和阿尔辛蓝-高碘酸Shiff(AB-PAS)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咽鼓管从鼓室向鼻咽部沿前内方向走行,平均长度约为1.53±0.08mm,宽度为0.22±0.03mm,高为1.14±0.08mm。小鼠咽鼓管可分为软骨部和膜部,软骨部主要被覆复层扁平上皮,膜部被覆多种上皮,其上份主要被覆复层扁平上皮,下份主要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咽鼓管腺体分布于咽鼓管的内侧壁和下壁,而外侧壁未发现有腺体分布。腺体可分浆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腺体,有导管开口于咽鼓管腔。结论咽鼓管黏膜上皮的结构及其腺体的位置分布提示咽鼓管黏膜及其腺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有效的清除,共同维持着中耳腔的相对无菌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