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建立以细胞凋亡信号-磷脂酰丝氨酸(PS)介导的小胶质细胞体外吞噬模型,研究小胶质细胞发挥吞噬功能时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N-乙基马来酰胺(NEM)预处理红细胞,随后整合氧化PS,制备含氧化PS信号的红细胞凋亡模型,并测定小胶质细胞对整合氧化PS信号红细胞吞噬率的变化。同时, real-time PCR检测小胶质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研究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与炎症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小胶质细胞对整合氧化PS红细胞的吞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少。结论: 成功制备小胶质细胞体外吞噬凋亡细胞模型,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可能是自身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在转录水平上降低的诱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生物活性玻璃作为药物载体,加入抗菌离子Ag+,制备出载银生物活性玻璃,并通过体外实验评价其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生物玻璃,磨粉后压片成形.分为3组,A组与B组材料在初烧结后用不同初始浓度的AgNO3溶液浸泡24h(A组浓度1.0mol/L,B组浓度0.5mol/L),再最终烧结成形,C为空白对照组,不加入Ag+。3组材料放入同一带菌平板中观察抑菌环大小。结果 A组和B组材料周围都出现了明显的抑菌环,A组材料的抑菌环稍大于B组材料,C组材料周围无抑菌环生成。结论载银生物活性玻璃具有显著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的效果,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生物医学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交叉电脉冲(ILS)在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后传统刺激方式疗效不佳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0月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12例PD的临床资料。12例DBS后应用传统刺激方式疗效不佳,使用ILS(时间>6个月)。使用ILS后随访6~12个月,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生活量表(UPDRS Ⅱ)评分、运动量表(UPDRS Ⅲ)评分、异动症量表(UPDRS Ⅳ-A)评分评估疗效及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评价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与ILS前(药物关期)相比,使用ILS后(药物关期)UPDRS-Ⅱ评分、UPDRS Ⅳ-A评分、UPDRS-Ⅲ评分总分均明显改善(P<0.05),LEDD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D病人STN-DBS后,在传统刺激模式症状改善不佳或出现刺激副反应时,ILS可明显改善PD症状、减轻刺激相关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Activator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以评价矫治器对颅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影响,探讨Activator矫治器的作用机制。方法30例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作为治疗组,应用Activator矫治器进行功能性矫形治疗;20例同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患者远程程控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总结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完成DBS术后程控的74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远程组27例,门诊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程控效果、不良反应、程控费用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大多数远程组患者(18/27)来自于距PD中心较远的武汉市以外的地区,而门诊组患者(27/47)则多来自于武汉市(P=0.046)。远程组患者单次程控的费用为300元,而门诊组患者为480(386,870)元(P<0.001)。远程组患者单次程控耗时中位数为30.0(25.0,30.0)min,而门诊组单次程控耗时中位数为210.0(150.0,390.0) min(P<0.001)。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97.3%(72/74)的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79.7%(59/74)的患者愿意接受DBS术后长期程控,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2%(23/27)的远程组患者对远程程控满意。4例远程组患者调程控时出...  相似文献   
6.
肖明春  刘勇  聂盼  刘堰 《眼科研究》2011,29(3):202-205
背景神经层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胚胎后期发育过程中起“清道夫”的作用,可清除凋亡细胞。乳脂球上皮生长因子18(MFG—E8)能特异性地与凋亡细胞表面的磷酯酰丝氨酸相结合,增强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作用。目的观察MFG—E8及相关细胞因子在正常大鼠神经层视网膜胚胎后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取清洁级鼠龄为0、3、7、14、30、45d的正常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各5只。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标记MFG—E8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11b,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正常大鼠各组视网膜中MFG—E8、整合素135、CD11b、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MFG—E8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内层,主要为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外丛状层,与CD11b染色部位相同。Real—time PCR检测发现,在出生后即可检测到MFG-E8、整合素β5、CD11b及IL-6 mRNA的表达,其表达量在出生后早期较低,然后逐渐增加,鼠龄14d组的mRNA表达最强烈,然后逐渐下降。鼠龄14d组的各因子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鼠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FG—E8特异地表达于正常RCS大鼠神经层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达量出生后呈先升高后降低,14d为高峰的规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