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游离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创面的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10例四肢复杂创面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32~64岁,平均4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机器绞伤3例,机器挤压伤1例,重物压砸伤2例。上肢创面5例,下肢创面5例。创面范围11 cm×10 cm~25 cm×18 cm。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三叶皮瓣7例、四叶皮瓣2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联合斜支穿支三叶皮瓣1例。皮瓣切取范围12.0 cm×10.5 cm~28.0 cm×12.0 cm。供区直接缝合9例,接力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结果术后1例皮瓣边缘窦道形成,经换药、引流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皮瓣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色泽、质地良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游离分叶穿支皮瓣能有效修复四肢复杂创面,术后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采用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皮瓣移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3月,收治拇指指腹缺损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16~56岁,平均26.5岁.爆炸伤4例,机器绞伤8例,电锯伤12例.缺损范围为2.0 cm×2.0 cm~3.5 cm×3.0 cm.受伤至入院时间30 min~7 h.术中切取2.5 cm×2.5 cm~4.0 cm×3.5 cm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缺损.供区宽度<2.8 cm者直接缝合,>2.8 cm者于前臂内侧切取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 术后21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术后48 h因静脉回流障碍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成活.供区切口顺利愈合,植皮均成活.1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不臃肿,外形满意;两点辨别觉为5~12 mm.结论 吻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皮瓣外形好,术后感觉恢复满意,是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的创伤,常导致皮肤软组织的缺失,严重的常合并有骨外露,临床上不易修复.以往多采用交腿皮瓣治疗,住院时间长,需二次手术且皮瓣臃肿无感觉.自1992年Masquelet等首先报道了小腿表浅感觉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以来,我科采用腓肠神经、隐神经及其伴行的滋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效果满意,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阴囊再造术后皮瓣修薄对睾丸生精功能的影响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 男,19岁,未婚因“搅拌机损伤致全阴囊皮肤撕脱3h”于1997年11月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一般状况好。全阴囊皮肤撕脱,双侧睾丸外露,睾丸无明显挫伤,血供正常,精索及其血管无明显损伤,阴茎皮肤逆行撕脱,蒂部位于冠状沟处,尿道无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第5掌骨桡背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环、小指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9月-2009年10月,应用第5掌骨桡背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环、小指皮肤缺损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18~56岁,平均28.5岁。机器绞伤12例,电刨伤6例,电锯伤8例。损伤指别:环指10例,小指16例。损伤部位:掌侧皮肤缺损8例,指背皮肤缺损18例。创面范围2.5cm×1.5cm~4.5cm×3.0cm。受伤至手术时间1~9h,平均4.5h。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3.0cm×2.0cm~5.0cm×3.5cm。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术后3~5d4例皮瓣远端发生静脉回流障碍,发生张力性水疱,经换药处理后表皮脱落愈合;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26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10例因皮瓣臃肿于术后6~8个月行皮瓣整形术。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均满意,质地与受区相似,两点辨别觉为0.8~1.2cm。掌指关节屈曲达80~90°,平均84°;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达80~100°,平均90°。结论第5掌骨桡背侧逆行筋膜岛状皮瓣具有血供可靠、切取方便、质地良好等优点,是修复环、小指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半机械化以及小作坊机械化发展,保护措施不完善以及疲劳操作等因素致手指指腹缺损越来越多.传统的皮肤修复方法很多[1-2],大多手术方式对供区造成较大的损伤,注重创面的修复,感觉功能的重建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利用足趾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缺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治疗组应用游离第二足趾胫侧侧方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26例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创面面积(外伤患者为扩创后面积)为6 cm×4 cm~15 cm×1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5 cm~21 cm×8 cm。皮瓣断蒂前在放大镜下根据II级穿支走行,保留II级穿支及其周围1 cm左右深筋膜组织,切除深筋膜及部分浅筋膜的脂肪组织,保留2~3 mm的真皮下脂肪,观察皮瓣血供良好后断蒂移植受区。 结果 2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约2 cm×1 cm大小坏死,经换药2周愈合。皮瓣中央呈锥状臃肿,15例II期行中央臃肿修薄术。均获6~20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薄而柔软,感觉麻木。供区残留线状瘢痕。 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可I期去除大部分深筋膜及部分浅筋膜组织、必要时II期去除皮瓣中央臃肿组织,减少II期皮瓣整形次数及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8.
背景: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为唇腭裂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目的:归纳3D打印在唇腭裂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展望3D打印技术在唇腭裂精准与个性化治疗上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唇裂、腭裂、唇腭裂、3D打印”为中文检索词,以“Cleft Lip,Cleft Palate,Printing,Three-Dimensional”为英文检索词,共检索出约77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8篇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具体包括唇腭裂的分类、治疗、3D打印技术应用现状等相关内容。结果与结论:①在术前(后)正畸及塑形中,3D打印提供了个性化矫治器,且随着生物活性剂的加入,还出现了多种矫治器制造的新策略,包括使用新型材料和药物涂层,使得3D打印矫治器能具有抑菌性作用,提升了治疗效果,但目前矫治器材料强度、硬度以及长期有效性均有待进一步探索。②在手术计划与模拟环节中,引入3D打印导板和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系统,用来规划手术指南,帮助了术者更精准地进行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难度,然而其主要针对骨性组织的辅助治疗,在唇腭裂软组织方面的辅助作用较弱。③在术中植入物环节中,个性化组织工程结构的生物材料因拥有良好的骨创导、骨再生性,且贴合患者骨组织的三维空间结构,是用于唇腭裂患者骨性裂隙植入修复的研究热点材料,但其在治疗过程中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还未进行深入研究。④在手术培训与教育方面,3D打印解剖模型能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好地学习唇腭裂相关理论知识及手术技巧,同时可以作为医患沟通的良好工具。⑤因此,利用3D打印技术,配合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系统以及个性化组织工程结构的生物材料来治疗唇腭裂,可促进唇腭裂由经验治疗向个性化及精准化治疗的转变,达到唇腭裂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拇指是手部最重要的手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拇指软组织缺损和 /或骨外露者在临床上很常见。迄今修复的方法很多 ,各有利弊。恰当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修复外观和功能 ,特别是缺损部分的感觉功能 ,同时继发损伤又小。 1 996年以来 ,我们在临床收治的拇指外伤软组织缺损和 /或骨外露患者中有9例采用第一掌背动脉 (FDKA)皮瓣修复 ,取得满意效果 ,总结如下。1 应用解剖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以第一掌骨背动脉为轴心血管[1] ,该动脉在桡动脉终支穿入骨间肌之前发出 ,血管口径为 0 .3~ 0 .5mm ,位于第一背侧骨间肌浅面 ,沿第二掌骨的桡侧行走 ,终支到示…  相似文献   
10.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月-2007年5月,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缺损18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