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信号传导活化因子3(STAT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12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TAT3表达情况, Chi-squire分析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 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 Multinomial logistic分析证实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TAT3表达最为密切的因素, 线性回归定量分析STAT3与临床病理指标相关密切程度。  结果  单因素Chi-squire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Ki-67表达、VEGF-C表达和VEGF-D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TAT3表达相关;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EGF-C表达、VEGF-D表达、N分期和手术时年龄是影响STAT3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 Multinomial logistic分析证实VEGF-D具有最小的AIC和BIC值, 应视为对于STAT3表达的最密切影响因素; Spearman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STAT3在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VEGF-D表达水平呈显著线性相关。  结论  STAT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与VEGF-D表达明显相关, 可能是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炎性疾病,主要发病于育龄期女性。GLM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争议。近年来,棒状杆菌感染在GLM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自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cystic neutrophil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CNGM)被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CNGM作为GLM的独特亚型进行针对研究。该文将迄今发表的CNGM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总结,以论述CNGM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羊晓勤  李宏江 《华西医学》2011,(7):1006-1009
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重建包括自体组织重建和假体重建两大类.假体重建包括单纯假体一步重建,组织扩张器后假体两步重建,以及可调式双囊假体一步重建.现将如何通过几种假体重建方式达到最佳的美容效果,以及各种假体重建方式的适应证、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治性切除术围手术期肾功能的保护及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预防。方法为降低ARF的发生率,从2004年起本治疗小组在ARF的预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预防内毒素血症,术前减黄,充分扩容,营养支持,甘露醇、速尿的使用,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分2个阶段回顾性分析从2000~2007年8年间(第1阶段: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第2阶段: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治疗小组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206例围手术期ARF的发生率,并引入了最新的ARF分级标准(RIFLE标准)对ARF进行分级。结果第2阶段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根治性切除率从第1阶段的44.8%提高到57.1%(P〈0.05),围手术期ARF的发生率从15.1%下降至6.7%(P〈0.05),其中ARF危险及损害阶段的发生率在第1阶段与第2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RF衰竭阶段发生率则由10.5%降至2.5%(P〈0.05),因此ARF发生率的降低主要是通过将急性肾功能损害控制在早期阶段而避免其向衰竭阶段发展,从而使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从16.3%降至5.8%(P〈0.05)。结论通过最新的RIFLE标准对ARF进行分级统计,说明我们在围手术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ARF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40岁,1年前无意间发现右乳及右侧腋窝疼痛,近期因症状加重收入华西医院治疗。患者曾于3年前行"右乳包块切除术"。查体:全身皮肤布满大小不等的结节及皮疹,可见散在"牛奶咖啡斑"。乳腺专科检查见右乳手术切口周围大量红斑,右乳外上象限可见一4 cm×3 cm大的暗红色样包块隆起,表面无破溃;右乳手术瘢痕周围可见一巨大包块,约6 cm×5 cm大,质韧,活动度差。乳腺钼靶检查示:右乳外上象限可见分叶状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房切除术后放射治疗(简称放疗)与各种乳房重建方式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如何选择重建方式和时机。方法检索近年来有关放疗与乳房重建的文献并做综述。结果放疗可能增加乳房重建(自体组织重建或组织扩张器/假体重建)并发症的发生,影响其美容效果;重建乳房亦可能会影响放疗的疗效。结论对于那些乳房切除术后明确需要放疗或已经接受放疗的患者,选择自体组织二期乳房重建;对于乳房切除术同时尚不能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放疗的患者,选择延迟的即刻重建,或在患者清楚并接受放疗可能带来更高的并发症和美容效果受影响的前提下选择即刻自体组织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雌激素代谢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中相关内容,从乳腺癌激素受体状态和月经状态对雌激素代谢的影响与乳腺癌的关系,雌激素在体内代谢途径及信号转导等方面文献进行综述。结果雌激素及其代谢产物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雌激素主要的几条代谢途径中,2-羟基代谢途径中的2-甲氧基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生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而4-羟基雌二醇、16α-羟基雌酮的产生可能会诱导乳腺癌的发生;4-羟基雌二醇与2-羟基雌二醇比例可能被用作预测恶性乳腺肿瘤的生物标志物。然而绝经前后雌激素代谢模式不同,对激素受体状态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同激素受体状态会影响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结论雌激素及其代谢产物与不同受体状态乳腺癌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还需要更多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帮助我们找到其规律,从而促进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CD44+CD24-/LowESA+Lin-乳腺癌干细胞比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新鲜标本40例进行流式细胞学检测,分析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Ⅰ-Ⅱ水平淋巴结转移状况、免疫组化指标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上皮因子生长受体-2(C-erbB-2)、Ki-67〕等与CD44+CD24-/LowESA+Lin-乳腺癌干细胞比例的关系。结果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44+CD24-/LowESA+Lin-乳腺癌干细胞全部为阳性表达 (干细胞比例0.5%~16.8%),平均值为4.38%,其中,低表达 (≤4.38%)20例,高表达 (>4.38%)2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CD44+CD24-/LowESA+Lin-细胞比例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ER、PR以及C-erbB-2均无相关性。而以32.0%为界,把Ki-67分为高表达组 (>32.0%)和低表达组 (≤32.0%),两组间干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Ki-67表达强度是CD44+CD24-/LowESA+Lin- 表达比例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12,OR=6.926, 95%可信区间1.529~31.377)。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Ki-67表达强度是CD44+CD24-/LowESA+Lin- 表达比例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干细胞比例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荣  羊晓勤  吕青 《华西医学》2013,(4):637-638
1病例介绍 患者 女,43岁,因发现“右乳包块7个月”于2010年8月首诊。患者于7个月前自检时发现右乳中央区包块,“鸭蛋”大小,无压痛及乳头溢液,  相似文献   
10.
王荣  羊晓勤  吕青 《华西医学》2014,(5):988-99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目前治疗手段逐渐多样化、个体化,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仍没有进一步提高。目前普遍认为造成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最后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当中存在一部分具有高致瘤性、对放射化学疗法不敏感的乳腺癌干细胞。随着对乳腺癌干细胞研究的广泛开展,出现了多种对乳腺癌干细胞进行分离和富集的方法,以及乳腺癌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就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