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制辅助定位穿刺装置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单一节段椎间盘突出患者120例,其中病变位于L4/5节段者60例,L5/S1者60例.将L4/5节段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将L5/S1节段患者随机分为C组与D组,各30例.4组均行PELD,其中A组与C组采用自制装置进行靶向穿刺置管,B组与D组采用常规经椎间孔入路技术进行穿刺置管.比较A、B两组和C、D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定位穿刺时间、置管时间以及手术透视次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A组与C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定位穿刺时间、置管时间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分别优于B组与D组(P<0.05).结论 在PELD术中采用自制辅助装置能有效辅助行穿刺置管,有更高的穿刺效率,并降低术者和患者接受透视辐射次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根延长术对关节突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分析关节突关节发生异常应力变化前椎弓根的最大延长长度。方法 取1名腰椎健康志愿者的CT图像,建立L3~L5正常腰椎的有限元模型,在其基础上构建L4椎弓根延长术后模型,L3椎体上表面均施加垂直于水平面400 N的压力,模拟正常人腰椎所承载重力,固定支撑L5椎体下表面。通过建立不同椎弓根延长长度的术后模型,分析在力矩为5 Nm时L3/4的应力分布云图及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得出相同力矩下L3/4关节突关节应力极值随椎弓根延长长度变化的曲线图。结果 施加5 Nm力矩下,L3/4小关节左旋工况下应力先随延长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椎弓根延长3.8 mm时达到最大,为9.133 MPa;随后,L3/4小关节的应力骤然减小,曲线发生不可逆变化。结论 力矩加载为5 Nm时腰椎弓根延长术的最大延长距离为3.8 mm,临床应结合腰椎管狭窄的严重程度,选择减压所需的延长长度,取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在术中使用改性骨粉混合骨水泥填充伤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01采用PKP治疗的6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0例在术中使用改性骨粉混合骨水泥填充伤椎(观察组),3...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CT三维重建及3D打印技术进行改良髂骨螺钉技术的相关解剖学观测及钉道设计,探讨改良髂骨螺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2017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60例患者骨盆CT检查数据,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21~65岁,骨骼发育均成熟且排除骨盆疾病。首先采用患者CT DICOM数据,使用Mimics Research 21.0软件进行骨盆CT三维重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盆3D打印模型。在60例骨盆CT三维重建模型上,分别按照传统髂骨螺钉(对照组)和改良髂骨螺钉(改良组)两种不同方法模拟植钉,测量最大进钉深度、尾向倾角、外向倾角、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与中线距离、钉道最窄髂骨厚径,测量数据分别纳入对照组和改良组,并进行组间、组内比较。在骨盆3D打印模型上采用改良髂骨螺钉技术分别植入直径7.5 mm长80 mm的髂骨螺钉,观察植钉成功率以及有无螺钉穿出或钉道受阻情况。结果 改良组以髂后上棘向尾侧1 cm处、髂骨缘内半中心点为进钉点,以髂前下棘与髋臼上缘中点为进钉方向,尾向倾角为28.6°±4.2°、外向倾角为32.8°±4.9°,为改良组的髂骨螺钉钉道。对照组的最大进钉深度(123.6±5.0)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4.5±3.6)mm、尾向倾角29.5°±2.1°、外向倾角31.4°±5.1°,与改良组的最大进钉深度(122.1±5.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5.4±2.7)mm、尾向倾角28.6°±4.2°、外向倾角32.8°±4.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的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0.0±0.0)mm、与中线距离(44.3±4.9)mm,与改良组的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16.5±2.9)mm、与中线距离(32.1±4.3)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72、14.496, P值均<0.05)。改良组中男性最大进钉深度(124.9±6.1)mm、外向倾角33.4°±5.6°、入钉点与髂后上棘垂直距离(17.3±1.9)mm、与中线距离(33.2±3.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5.5±2.9)mm,与女性最大进钉深度(122.3±5.5)mm、外向倾角32.2°±5.6°、入钉点与髂后上棘垂直距离(16.1±2.9)mm、与中线距离(31.0±4.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4.9±2.9)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中男性尾向倾角30.3°±3.6°与女性尾向倾角26.9°±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2, P<0.05)。60例3D打印模型均顺利植入髂骨螺钉,植钉成功率100%,未见螺钉穿出或钉道空间受限情况。结论 改良螺钉钉道的最大进钉深度、钉道最窄厚径、尾向倾角、外向倾角恒定,均能满足长度为8 cm、直径7.5 mm的髂骨螺钉,符合临床髂骨螺钉的植入安全性;改良后的进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与中线距离,较传统进钉点更接近L5、S1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所在的直线,方便安装,并可降低进钉点切迹,减少并发症。改良髂骨螺钉是髂腰固定手术中一种较佳的髂骨植钉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中NGF及其受体TrkA、P75的表达及与临床腰腿痛关系。方法该研究包括6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手术切除椎间盘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GF及其受体TrkA、P75的表达及应用ELISA法检测NGF蛋白表达水平。比较轻度退变及高度退变椎间盘NGF蛋白水平,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椎间盘NGF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患者腰腿痛及功能障碍分别采用VAS疼痛评分及ODI评分,比较不同的NGF蛋白水平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 NGF及其受体TrkA、P75均在椎间盘类软骨细胞中表达,NGF蛋白表达水平在轻度及高度退变椎间盘中无明显差异,NGF蛋白表达水平同NGF及其受体TrkA细胞阳性率明显相关,术前患者腰腿痛同NGF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术后残留腰腿痛在高NGF水平组患者中更明显。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椎间盘中存在NGF及其受体TrkA、P75的表达,椎间盘细胞自分泌NGF是椎间盘中NGF重要来源,术前椎间盘NGF水平同术后腰腿痛残留明显相关,这种结果显示椎间盘NGF促进腰腿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对骨盆骨折Tile、Young-Burgess和AO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完善的骨盆骨折患者100例,由创伤骨科医师按3种分型方法进行分型,8周后打乱顺序再次分型,应用Kappa值和分型一致性进行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析.结果 Tile分型前后两个阶段可信度Kappa值分别为0.743和0.745,可重复性Kappa值为0.771;Young-Burgess分型前后两个阶段可信度Kappa值分别为0.587和0.590,可重复性Kappa值为0.691;AO分型前后两个阶段可信度Kappa值分别为0.402和0.406,可重复性Kappa值为0.498.结论 Tile分型较Young-Burgess、AO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好,易于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枢椎侧块关节前倾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指导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男性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枕骨髁基底C0~C3),年龄18~50岁,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完整状态模型(A组)、切断标本齿状突基底部造成齿状突Ⅱ型骨折制作寰枢椎不稳模型(B组)、枢椎侧块25°前倾楔形截骨模型(C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模型(D组)及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模型(E组),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分别给予1.5N·m的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力矩,测量不同模型的三维运动范围(ROM)。结果:A组在屈/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的ROM分别为10.80°±0.74°/10.90°±0.54°、9.18°±0.97°/9.06°±0.47°、23.07°±0.27°/23.15°±0.63°;B组分别为15.88°±0.56°/16.20°±0.48°、17.12°±0.35°/17.27°±0.51°、34.15°±0.38°/34.27°±0.44°;C组分别为18.93°±0.61°/20.16°±0.54°、26.18°±1.34°/25.26°±0.71°、40.86°±0.60°/41.16°±0.38°;D组分别为0.64°±0.19°/0.57°±0.11°、2.01°±0.45°/1.86°±0.34°、1.36°±0.18°/1.76°±0.13°;E组分别为0.63°±0.15°/0.51°±0.17°、1.28°±0.86°/1.42°±0.22°、0.50°±0.28°/0.59°±0.26°。在屈/伸、左/右侧弯运动中,C组的ROM最大,与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的ROM均较A组明显增大(P0.05),D组和E组的ROM均较A组、B组、C组明显减小(P0.05),D组和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右旋转运动中,C组的ROM最大,E组的ROM最小,D组和E组的ROM均较A组、B组、C组明显减小(P0.05),D组和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枢椎侧块关节前倾角度增大会明显增加寰枢椎的ROM,导致其在屈/伸、侧弯及抗旋转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在屈/伸、左/右侧弯运动的稳定性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相似,但在限制寰枢椎旋转运动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