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7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及其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方法对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及每小时心率变异时域分析,并与年龄匹配的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高血压伴与不伴左心室肥厚者心率变异及其昼夜节律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时域分析各项指标均下降(P<0.01),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rMSSD、pNN50进一步降低(P<0.01),昼夜节律消失。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减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平衡失调。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迷走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昼夜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 (HA)含量的变化,以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探讨上述参数作为心肌肥厚指标的临床价值。评价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性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测定64例高血压病患者在用苯那普利前后血清中PC蝮、LN、HA水平的变化,并将左室心肌重指数(LVMI)与上述各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 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较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动脉硬度指数(ASI)能否检测动脉硬化早期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用YF-1血管硬度测量仪测量61例高血压病人的ASI,并用高频超声测量其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反应(FMD)和硝酸甘油诱导的血管舒张功能(NID).结果 ASI与FMD呈负相关:r=-0 340(P<0 01),ASI中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的FMD值低于正常组(P<0 05).ASI正常组、轻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的NID差别不大(P>0 05).结论 ASI是一个早期发现动脉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进一步了解动脉硬度指数(ASI)定量检测动脉硬化程度的可靠性.方法 用YF-1血管硬度测量仪测量87例高血压病人的ASI,并用高频超声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结果 (1)ASI与IMT呈正相关:r=0.395,P<0.01, ASI正常组(0~70)、轻度升高组(71~120)、中度升高组(121~180)和重度升高组(>180)的IMT值依次为(0.74±0.13)、(0.88±0.12)、(0.94±0.12)和(0.97±0.15)mm,后3组与正常组的IMT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0级斑块组ASI值为(120.1±57.7)、1级斑块组ASI值为(124.1±48.3)、2级斑块组ASI值为(158.6±49.8)和3级斑块组ASI值为(204.7±47.0), 2级斑块组和3级斑块组的ASI高于0级斑块组(P<0.01),3级斑块组的ASI高于1级斑块组(P<0.05).结论 ASI是一个较好的检测动脉硬化的指标.其应用价值尚需较大规模临床人群验证.  相似文献   
5.
采用心率功率谱对1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组)、9例右侧旁边(B组)和21例左侧旁道(C组)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于射频消融前、消融后1、2、3、5、10d进行连续动态观察,比较低频段功率(LFP)、高频段功率(HFP)和LFP与HFP的比值。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于术后1dHFP均降低,但A组持续下降时间长于B、C两组,消融能量小于3500J者,LFP于术后第2天才下降,消融能量大于3500J者手术后第1天即出现下降,结果同时显示上述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于术后10d可恢复至术前水平。表明消融后HRV的降低系副交感神经受损的结果,而消融能量大者亦可同时损伤交感神经,导管的机械刺激和电刺激对HRV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器质性心脏病伴快速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31例病因包括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左上腔静脉畸形引流(LSVT)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常规先行系统电生理检查,然后进行射频消融。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2例、室性心动过速(VT)3例、心房扑动(AFL)2例。结果 14例AVRT,11例消融成功.3例失败;12例AVNRT及3例VT全部消融成功;2例AFL,失败1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本组病例成功率为87.00%,低于同期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行RFCA的成功率97.68%;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为12.90%;X线曝光时间略长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认真的术前准备,术中采用适当的对策,RFCA治疗器质性心脏病伴快速心律失常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活性变化规律.方法:选取仅有前降支、仅有回旋支及仅有右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26例、22例及28例,进行24h Holter检测,然后进行24h时域及频域指标分析,并与年龄匹配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指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三组冠心病患者间进行比较,仅前降支病变组心率变异指标减低更为明显.而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病变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活性明显降低,而前降支病变者降低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重庆高血压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高血压防治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2005年,在重庆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以社区(村)为单位,抽取重庆市2005年城乡5 246人进行高血压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重庆市高血压患病率18.49%,标准化率为16.65%.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高.35岁以上患病率上升幅度明显.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41.55%,36.91%,10.72%;城市知晓率55.56%,治疗率52.51%,控制率16.49%,明显高于农村22.57%,15.78%,2.91%,均P<0.01.重庆市高血压危险因素有城乡差别、年龄、男性、超重或肥胖(BMI≥25)、腹型肥胖、高脂血症、口味偏咸、睡眠时间少.保护因素有文化程度、饮红茶等.结论 重庆市高血压患病率呈较快上升趋势,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脂血症、超重或肥胖、城乡差别、腹型肥胖.  相似文献   
9.
邓昌明  黄晶  刘东  罗开良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2):1053-1054
目的: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35例和24例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外基质血清学指标: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以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ALD)含量,将AngⅡ、ALD分别与PCⅢ、LN、HA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血浆AngⅡ、ALD浓度明显增高,AngⅡ、ALD分别与PCⅢ、LN、HA密切相关。结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AngⅡ、ALD分泌明显过多,在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 EH)患者脉压 ( PP)与颈动脉扩张性、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1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性 12 1例 ,女性 92例 ,平均年龄 ( 66.8± 6.2 )岁。将所有病例按 PP值分成四组 ,应用 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 ,测量内径、内膜中层厚度 ( IMT)及粥样斑块。然后比较各 PP组肱动脉在不同状态下的管径变化情况。结果 PP与 IMT呈正相关关系 ,其相关性强于收缩压 ( SBP)、舒张压 ( DBP)、平均动脉压 ( MAP)。随 PP增大 ,颈动脉发生严重颈动脉斑块的比率明显增大 ,扩张性降低 ,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PP增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扩张性降低、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