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入路对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临床指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诊治的115例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实施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手术患者60例为观察组,选择前外侧入路手术患者55例为对照组。评价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HSS评分、Rasmuss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HSS评分、Rasmussen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前外侧入路,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方式可有效缩短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少,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HSS评分、Rasmus...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临床针对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较多,然而关于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的研究则少有报道[1]。本研究探讨40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及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41.24±1.10)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1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采取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及外文PubMed、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发表的相关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各种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9篇,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比较Neer评分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4,95%CI:0.33~2.14,P=0.72),在ASES评分优良率方面无显著差异(OR=0.80,95%CI:0.26~2.44,P=0.69)。结论目前认为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对特定骨折类型各有利弊。对于高龄粉碎性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多数倾向于人工肱骨头置换。对于老年粉碎性的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现有文献中没有足够的对照试验证明人工肱骨头置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MIPPO)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3年9月-2013年5月)、万方数据库(2003年9月-2013年5月)、维普数据库(2003年9月-2013年5月),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及超星电子图书。手工检索国内近五年来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及《临床骨科杂志》等各骨科杂志及相关杂志的相关文献。收集所有相关 MIPPO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 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 RevMan5.0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共733例患者,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结果为 B级10篇,C级2篇。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相比,MIPPO 组术中失血量少[SMD=-4.46,95%CI(-5.87,-3.05),P <0.05];骨折愈合时间短[SMD=-1.54,95%CI(-2.02,-1.06),P<0.05];术后优良率高[RR=1.22,95%CI(1.13,1.32),P <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 MIPPO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该系统评价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需要大量严格的、大样本量的、多中心性的,并且采用正确的随机、盲法、分配隐藏以及对失访与退出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意向性分析(ITT分析)等文献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材料髋关节假体置换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骨水泥型假体,观察组采用生物型假体。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优良率、异位骨化情况、假体稳定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髋关节优良率分别为71.11%、7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异位骨化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假体稳定性达100.00%,高于对照组86.67%(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44%,高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生物型假体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假体置换术中的应用可取得与骨水泥固定相当的髋关节功能,且假体稳定性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背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调节细胞周期的关键因子,其介导的细胞下游信号通路广泛参与调控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然而该信号通路对小鼠关节软骨表层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分离并培养小鼠关节软骨表层细胞,验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对小鼠关节软骨表层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纤连蛋白黏附及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关节软骨表层细胞并鉴定;取P3细胞分别给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激动剂转化生长因子α 100μg/L与抑制剂Gefitinib 10μmol/L,常规培养基为对照组。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增殖相关基因Ki67的mRNA表达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25μg/L)诱导细胞凋亡,AOEB染色鉴定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抑制凋亡基因Bcl-2与促进凋亡基因Bax的mRNA表达水平;对各组细胞进行成软骨、成骨、成脂连续诱导14-21 d,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软骨相关基因Sox9、成骨相关基因Runx2、脂肪相关基因脂蛋白脂肪酶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关节软骨表层细胞,形态偏长,免...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19602013.4)、万方数据库(19982013.4)、万方数据库(19982013.4)、维普数据库(19892013.4)、维普数据库(19892013.4)、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及超星电子图书。手工检索国内近5年来发表于各骨科杂志及相关杂志的相关文献:《中华关节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等等,收集所有相关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35篇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共2 739例患者,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结果为B级27篇,C级8篇。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内固定组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下床负重时间短[MD=-32.66,95%CI(-40.16,-25.15),P<0.05];术后并发症少[RR=0.47,95%CI(0.37,0.60),P<0.05];术后优良率高[RR=1.18,95%CI(1.07,1.31),P=0.001<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内固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具有术后下床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及优良率高的优点,故应该首选。但由于本系统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偏倚,可能造成结果的可靠性降低,故还需要大量严格的、大样本量的、多中心性的,并且采用正确的随机原则、盲法、分配隐藏等文献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涉及距下关节跟骨手术治疗的并发症,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85例98侧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并行随访,时间为6~36个月。结果:出现较多并发症,其中皮缘坏死10例,感染6例,慢性疼痛11例,腓肠皮神经损伤2例。结论:认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与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时机、手术操作、内固定材料质量、术后护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