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正常儿童优势眼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方法:对47名正常儿童进行全视野刺激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研究。结果:优势眼视觉诱发电位以0_z电极为代表,P_(100)潜伏期较非优势眼缩短(P<0.01),而N_(75)—P_(100)峰峰值较非优势眼增大(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偏利现象,这种偏利现象可能与控制视神经髓鞘优先形成的某种遗传机制有关,或是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的局部构造、突触效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斜视性弱视患者,在不同视野黑白棋盘格翻转刺激条件下,大脑皮层活动脑磁图的变化。方法单眼内斜视性弱视患者4名,分别进行双眼、单眼全视野刺激,单眼颞侧以及鼻侧视野刺激,记录视觉诱发磁场成份之一的M100的振幅、潜伏期以及源定位的变化情况,与4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双眼全视野刺激,内斜视性弱视组大脑皮层反应M100的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P〈0.05);弱视眼鼻侧视网膜M100的振幅比颞侧视网膜M100的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P〈0.05);非弱视眼M100的振幅比正常对照组M100的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P〈0.05);内斜视性弱视组弱视眼全视野刺激源定位的X轴与正常组比较更偏向原点(P〈0.05)。结论内斜视性弱视眼的鼻侧网膜存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抑制,源定位上弱视眼存在眼优势柱的偏移,斜视性弱视的非弱视眼与正常组也存在功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脑磁图技术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皮层功能损害,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病的可能中枢机制。方法记录4例健康儿童及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在不同视野黑白棋盘格翻转刺激下的磁场反应,分析其M100振幅、峰值潜伏期及源定位。结果(1)单眼全视野刺激时,非弱视眼比正常组优势眼峰值潜伏期延长、振幅增高;弱视眼比正常组非优势眼峰值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2)半侧视野刺激时,弱视眼及非弱视眼各自半侧网膜刺激峰值潜伏期、振幅均无统计学差异。(3)弱视组双眼总和VEFs比正常组降低。(4)双眼全视野刺激时,弱视组偶极源定位在左、右侧大脑半球的X轴位置、Z轴位置比正常组偏向于顶叶。结论(1)弱视眼存在"单眼抑制",而非弱视眼存在功能亢进;(2)弱视眼无半侧网膜抑制现象;(3)弱视组双眼全视野VEFs的M100源定位脱离传统视觉皮质17区、18区,趋向于顶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效果。方法统一质控标准和内容,选拔专职质控人员,实施"实践反思-全员参与-考核挂钩三维互动"的质控管理模式。结果实施院前急救质控模式后,护士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成绩明显提高(P<0.01);急救物资管理达标率提高(P<0.01);院前出车时间、取物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明显缩短(P<0.01),护士自评得分提高(P<0.01)。结论实践院前急救质量控制管理为提高护士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和提升院前急救速度和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管永清  刘瑞 《河北医药》2009,31(9):1039-1040
目的观察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服用羟苯磺酸钙药物治疗前、后的眼底变化,评估其对DR的疗效。方法我院DR78例(146眼),按其眼底病变程度分为早期和中期。将早、中期患者各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早期病变的试验组为A组(23例44眼),对照组为B组(18例35眼);中期病变的试验组为C组(21例35眼),对照组为D组(16例32眼)。试验组服用羟苯磺酸钙3个月。所有患者用药前后进行视力、眼压、散瞳眼底照相、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羟苯磺酸钙治疗后,A组较B组眼底改善者明显增多,有效率高(P〈0.05);C组较D组眼底改善者明显增多,有效率高(P〈0.05);A组较C组眼底改善者明显增多,有效率高(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对非增殖期DR具有改善和稳定病变的作用,对早期病变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外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眼外伤常导致眼内组织结构的形态变化,而以往的裂隙灯、前房角镜和眼用B超检查只能提供十分有限的信息。本 文就近年来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眼外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表明它的应用可为眼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确切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外斜视儿童的视觉诱发电位双眼总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外斜视儿童VEPs的双眼总和(VEPBS)进行了探讨。测试不伴有弱视的外斜视儿童39名。结果显示,恒定性外斜组及间歇性外斜组的VEPBS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1),VEPs的VEPBS减小与眼位偏斜有关;恒定性外斜组VEPBS小于间歇性外斜组(P<0.01),该结果与临床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下斜肌牵连综合征[1](inferior oblique inclusion syndrome)是斜视矫正术中外直肌术后发生的一种并非罕见的术后并发症,但由于对其缺乏认识,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2008年所遇一例及治疗经过予以报道. 患者男,23岁.3年前曾因外斜视进行斜视矫正手术,术后不久出现内斜视和复视.查体:视力:右眼0.6,左眼1.0.右眼内直肌和外直肌区域可见手术瘢痕.  相似文献   
9.
电针刺激视觉相关穴位光明穴的脑BOLD-fMRI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平面回波序列(EPI)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技术分别对足少阳胆经光明穴和假穴进行电针刺激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观察大脑功能区反应的异同,探寻针刺治疗眼病的中枢机制.方法 选择国人健康志愿者12例,分别接受电针刺激真穴(光明穴)和假穴的两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实验采用组块设计,静息相(R)与刺激相(S)交替进行,重复5次,即"RSRSRSRSRS"模式.采用SPM2分析软件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将激活区叠加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montreal neurologic institute,MNI)标准三维模板脑,脑功能区域的解剖位置、Broadmann区(BA)定位、中心坐标由平均脑功能图得出.观察有统计学意义的体素大小(P<0.001, k>20)、所在脑区及其坐标(MNI坐标).记录激活区的激活体积(cluster)及激活强度(用t-检验统计值"T"表示,T值越大,强度越高).结果 ①电针刺真穴(光明穴)脑区激活的位置主要为额叶上、中、下回(Brodmann10、11、45、47区);颞上回(Brodmann38区);楔叶和枕叶舌回(Brodmann18、19区).②电针刺激假穴(光明穴前开0.5寸)脑区激活的位置主要为顶上小叶、顶下小叶(Brodmann7、40区);额叶中、上回(Brodmann10、46区);颞上回(Brodmann22区);边缘叶后联合(Brodmann29区).结论 ①与视觉相关的穴位和大脑的视觉中枢存在特殊的对应关系,穴位有其独立的、特殊的属性.②电针刺激视觉相关穴位引发的临床效应的中枢机制与高级视觉中枢的调节有特异关系.③电针刺激光明穴所引发的脑功能区激活的神经机制不是简单的穴位-视区对应,而是调动了多个脑区参与的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黑色素细胞肿瘤。19世纪初由Carrswell首先命名。1951年国内首次报道。恶性黑色素瘤大多发生在皮肤,如躯干、头颈、手背、下肢等部位,也可发生于皮肤以外的粘膜、脑膜、脉络膜、腮腺、呼吸道、胃肠道等。多见于中老年人,其好发年龄为50岁~90岁,亦可见于儿童。恶性黑色素瘤在眼部最常发生于脉络膜(85%),9%发生于睫状体,只有大约6%发生于虹膜。本院曾遇1例虹膜恶性黑色素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