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健脾补肺法和固肾益肺法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状况、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健脾补肺组及固肾益肺组,分别服用安慰剂、健脾补肺的六君子合三子养亲汤、固肾益肺的玉屏风合金匮肾气丸共30天,观察3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指标、TNF-α及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健脾补肺组患者经治疗后营养指标%IBW(%)、TSF、AMC、ALB、Trf均明显上升,TNF-α较治疗前减低,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固肾益肺治疗组治疗后营养学指标%IBW(%)、TSF、AMC、AlB、Trf有不同程度增高,Trf及TNF-α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补肺组治疗后FVC%、MVV%、FEV1·0%较治疗前升高(P<0·05),PEF%指标变化不明显,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固肾益肺组治疗后FVC%、MVV%、FEV1·0%、PEF%有改善,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补肺法和固肾益肺法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营养状况的改善、TNF-α及肺功能有正面影响,但健脾益肺法的临床效果较好,提示健脾益肺法为慢阻肺稳定期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乙肝两对半、PreS1-Ag、血清转氨酶(ALT)以及诊断结论等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血清PreS1与它们的关系.结果血清PreS1-Ag的阳性率(11.37%)远低于HBsAg的阳性率(25.19%),HBsAg阳性时PreS1只有44.83%的阳性率.血清PreS1表达与HBeAg或HBcAb有一定相关性.血清PreS1-Ag阳性的急性乙肝血清ALT水平高于PreS1Ag阴性急性乙肝和非急性乙肝(P<0.05).结论血清PreS1-Ag阳性能反映HBV复制和肝损害,可做为判断急慢性乙肝或病情活动性和传染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定量测定血清中的 HBV-DNA可用于监测乙肝病毒复制状况。本文报道了一种定量测定 HBV-DNA的方法 :实时检测 PCR(real-timedetection PCR,RTD-PCR)。该法利用了 PCR反应过程中 Taq聚合酶的 5’-3’核酸外切酶活性及一个双标记荧光探针 (Taq Man)。如果PCR过程中存在目的 DNA,Taq聚合酶从荧光发光分子和淬灭分子之间剪切该探针 ,从而使发光分子的荧光增强。通过连续检测荧光光谱 ,即时测定 PCR每个循环的产物。发光分子信号量减去被动参考信号量得到正常化分光分子信号量 (Rn) ,Rn减去 PCR前发光分子信号量即为△Rn。在 P…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mRNA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前列腺癌(PCa)患者外周血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mRNA(PSMA-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PCa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中PSMA-mRNA的表达。以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为对照。结果PCa患者PSMA-mRNA阳性率为60.8%(45/74),BPH患者PSMA-mRNA阳性率为5.9%(1/17);伴远处转移的PCa患者外周血PSMA-mRNA阳性率高达89.5%(34/38),无远处转移者阳性率为38.9%(14/36);PCa患者中血清PSA≥20μg/L者PSMA-mRNA阳性率(68.8%),显著高于PSA〈20μg/L者(23.0%)。结论外周血PSMA-mRNA检测可诊断前列腺癌血行播散及转移。  相似文献   
5.
补硒对小鼠移植瘤生长及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灌胃方法给小鼠补充Na2SeO36μg/d和12μg/d和12μg/d,6周后皮下移植S180肉瘤细胞,观察肿瘤发生生长情况及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和CTL杀伤活性。结果显示,补硒组肿瘤生长速度及平均瘤重均低于未补硒的肿瘤对照组,补硒组小鼠脾脏淋转率和CTL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肿瘤对照组。瘤重与CTL杀伤活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提示补硒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该作用与硒能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风疹病毒特异性IgG抗体亲和力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区分风疹病毒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的病毒活化或再感染。方法对12 y以下患儿的风疹病毒IgG抗体(RV-IgG)阳性血清,采用尿素变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RV-IgG抗体亲和力指数(AI)。结果1~12 y的患儿中,只有4.8%(3/63)的病例有低亲和力抗体(AI<30%)。1 y以内患儿中高达56.2%(18/32)的病例有低亲和力抗体,明显高于1~12 y患儿。1 y以内患儿中,1~3 mo和4~6 mo患儿低亲和力抗体比例低(分别为36.4%和44.4%),而7~12mo患儿有83.3%为低亲和力抗体。结论RV的早期感染大都发生在1y以内。IgG抗体亲和力测定是鉴别初次感染和体内病毒活化及再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携带ABO*BW.11等位基因的家系成员ABO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9人的ABO血型表型。采用PCR方法扩增ABO基因第6、7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同时克隆测序先证者及其父亲的标本。结果血清学检测初步判断先证者及其弟弟为AB亚型,先证者的父亲及其两女儿为B亚型。克隆测序发现先证者ABO等位基因第7外显子在B101的基础上第695位碱基发生T>C变异,表明为ABO*BW.11等位基因。先证者的父亲、弟弟及其两个女儿均携带该变异等位基因。A基因与BW.11以及BW.11与O基因同时遗传时竞争现象存在明显差异。结论ABO基因c.695T>C变异可能会导致Bw11亚型存在等位基因竞争现象。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血清学方法有助于精准鉴定ABO疑难血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乙肝两对半、PreS1-Ag、血清转氨酶(ALT)以及诊断结论等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血清PreS1与它们的关系。结果血清PreS1-Ag的阳性率(11.37%)远低于HBsAg的阳性率(25.19%),HBsAg阳性时PreS1只有44.83%的阳性率。血清PreS1表达与HBeAg或HBcAb有一定相关性。血清PreS1-Ag阳性的急性乙肝血清ALT水平高于PreS1Ag阴性急性乙肝和非急性乙肝(P<0.05)。结论血清PreS1-Ag阳性能反映HBV复制和肝损害,可做为判断急慢性乙肝或病情活动性和传染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9.
乙肝标志物阴性患者丙肝病毒感染检测结果分析程道胜张吉才胡秀学(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检验科十堰442000)关键词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类病毒组,丙型中图法分类号R446丙肝病毒(HCV)主要经血制品传播,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能够检测到HCV感...  相似文献   
10.
血清CRP检测在鉴别肝细胞癌和肝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CRP能否用于鉴别肝细胞癌(HCC)与肝硬化。方法:测定104例并发HCC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RP和AFP,以54例单纯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47.1%的HCC患者和38.9%对照组血清CRP升高(>6mg/L),块状型或弥漫型HCC中血清CRP水平及高值CRP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小癌型和结节型HCC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CRP水平和Child-Pugh分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用CRP和AFP至少1项升高为判别标准,块状型或弥漫型HCC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但是特异性和准确性较低(分别为56%和<70%)。以12mg/L作为CRP临界值可以区分弥漫型HCC与对照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6.9%、85.2%和83.6%(P<0.01)。结论:血清CRP不能作为肝癌的标志,但是肝硬化患者CRP水平很高时可提示存在弥漫型肝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