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6篇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期间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以及纳洛酮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缺血组、再灌注组、纳洛酮组,每组5只,然后以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实验组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缺血组、再灌注组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其线粒体膜电位则低于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再灌注组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缺血组;其线粒体膜电位则低于缺血组;对照组与纳洛酮组间各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纳洛酮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有抑制作用,对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腹蛇咬伤后咬伤部位早期持续封闭负压引流(VSD)结合三棱针打孔法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患者中毒时间、病情严重程度采用配伍设计,选取2012年7-8月份我院接诊手部腹蛇咬伤肿胀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切开引流组,10例,在咬伤部位行"+"字形切开至皮下层)、B组(切开引流+VSD组,10例,伤口"+"字形切开,然后行持续VSD)、C组(单纯三棱针打孔组,10例,在咬伤伤口周围用三棱针多点打孔20~30个)和D组(三棱针打孔+VSD组,10例,在咬伤伤口周围用三棱针多点打孔20~30个,然后行持续VSD).入院后同时给予抗腹蛇毒血清、抗感染及中医中药等治疗.观察患者患肢肿胀消退时间、伤口部位感染、脓肿、坏死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①各组间患肢肿胀消退时间差异显著,D组明显低于A、B、C组[(2.1±1.5)d比(5.0±2.7)d,(3.4±1.7)d,(3.1±3.0)d;P〈0.05];②B、D组无一例出现伤口部位感染、脓肿形成及坏死,与A、C组(20%和40%)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各组间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显著,D组均明显低于A、B、C组[(3.5±1.5)d比(7.5±2.5)d,(5.3±1.3)d,(4.7±1.3)d; P〈0.05].结论:腹蛇咬伤后咬伤部位早期三棱针打孔法结合持续VSD可显著缩短患者患肢肿胀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王琳  秦宇红 《护理研究》2007,21(30):2817-2818
随着冠状动脉内支架(intracoronary stem,ICS)的应用,置入ICS后的并发症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并发症中,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SAT)最为常见且重要,其中SAT可发生于ICS植入术后几小时至几天。国外临床随机试验的结果显示,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为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在老年患者蝮蛇咬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我科收治的合并SIRS和多器官功能受损的蝮蛇咬伤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程序化治疗,治疗组加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5d的炎症相关指标及血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治疗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T)、脉搏(P)、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第5天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T,CK和CK-MB在第1天时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CRP,AST,ALT和LDH在第3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各项指标比较,3d时CK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d时AST,ALT和LD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能减轻老年患者蝮蛇咬伤的炎症反应,对重要器官的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在颈静脉球高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颈静脉球高位患者20例(36耳)及正常者20例(40耳)行64 排螺旋CT薄层扫描,分别在容积再现(VR)及常规轴位状态下,对颈静脉球与内耳地周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结果 64排CT容积再现技术能更好地显示颈静脉球与内耳地周的关系,36例颈静脉球高位耳(36/40),常规轴位测量距离均值为3.896 4 mm,而重建后测量距离均值3.085 5 mm,两者统计学比较有差异(P<0.001);在重建状态下,颈静脉球高位耳颈静脉球至内耳地周最短距离均值为3.127 3 mm,非高位耳为8.250 0 mm,两者统计学比较有差异(P<0.001).结论 64排CT容积再现技术能更加清晰显示颈静脉球与内耳地周之间的空间关系,为两者位置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髓外硬膜下肿瘤磁共振定性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MRI对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髓外硬膜下肿瘤69例、83个瘤灶(其中1例转移癌为随访证实),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1)神经源性肿瘤多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T1/T2得分比值为0.31±0.2,信号不均匀,可见肿瘤血管,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但不均匀;(2)脊膜瘤T1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多为等或稍高信号,T1/T2得分比值为0.85±0.19,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增强效果不如神经源性肿瘤高,可见脊膜尾征;上述肿瘤的T1、T2、T1/T2得分比值及强化效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3)其它脂肪瘤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转移癌MRI表现可类似脊膜瘤.结论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极高,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8.80%,定性诊断正确率为95.2%.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600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308例不论肿瘤大小(包括114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292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600例中409例为巨块型(占68.2%),114例为结节型(占19%),77例为弥漫型(占12.8%).308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居民社区"健康121行动策略"运动干预的短期效果,以期指导居民持之以恒地坚持运动。方法采用干预前后问卷调查和干预后对居民进行体质测量并与本市2008年体质监测公告数据比较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居民参加运动的比例上升12.87%,运动持续平均时间增加15.81分钟;体质测量,20~59岁年龄组男性有3项,女性有2项,测量结果显著高于监测公告值;60~79岁年龄组男性有3项测量结果显著高于监测公告值,60~79岁年龄组女性测量7项未显著高于监测公告值的测量项。结论在社区开展运动干预,对居民参加运动意识的形成效果明显,对体质改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3.0T MRI机无静脉预饱和三维时飞法MR血管成像(non-S-3D-TOF-MR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临床疑似AVM患者进行无静脉预饱和3D-TOF-MRA、有静脉预饱和(S)3D-TOF-MRA、3D-PC-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影像显示效果。结果:与DSA金标准相比,检出AVM瘤灶及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及汇入静脉窦non-S-3D-TOF-MRA、S-3D-TOF-MRA与DSA完全一致(100%)。结论:无静脉预饱和3D-TOF-MRA可全面准确地诊断AV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化抑制因子1(Id1)对创伤组织新生血管化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经基因鉴定的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非创伤组(即正常对照组,n=4)和创伤组(包括Id1基因敲除组、Id1诱导表达组和Id1正常表达组,n=4).采用MTT法测定Id1对血管内皮细胞Eahy026增殖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创伤1、24、48、72h后创伤组织中新生血管化标志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D105、内皮素-1(ET-1)等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并用报告基因技术检测Id1对VEGF、CD105、ET-1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 血管内皮细胞模型实验显示转染Id1siRNA后,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以72h时最显著(P<0.01);而转染pcDNAId1后,细胞增殖于48h时即增强(P<0.05),以72h时最显著(P<0.01).创伤组Id1基因敲除大鼠VEGF、CD105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受到抑制(P<0.05),且伤后各时间点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Id1诱导表达组24h后大鼠Id1、VEGF、CD105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于72h达高峰(P<0.01),而ET-1 mRNA水平在伤后24h升高,48h达高峰(P<0.05),72h下降.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Id1敲除后VEGF、CD105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0.05),而Id1基因诱导表达后VEGF、CD105活性明显增强(P<0.01),但Id1对ET-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Id1能有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增殖,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创伤组织中VEGF、CD105以及ET-1的表达,在组织细胞新生血管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