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2篇
综合类   3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43例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严重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 Swan—Ganz导管检查分析,提出右颈内静脉中间途径是最佳穿刺位置,并介绍其优点及检查成功的关键。Swan—Ganz 导管检查可协助心衰病因的诊断,确定左、右心衰的存在及程度,帮助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膜糖蛋白Ⅰa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塞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心肌梗塞发生与血小板糖蛋白 (glycoprotein,GP) a基因 80 7C/ 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方法检测 12 7例心肌梗塞患者 (急性或陈旧性 )和 175名正常对照血小板 GP a基因 80 7C/ T多态性。结果 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 T和 C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42 .70 %比 3 2 .0 0 % ,C:57.3 0 %比 68.0 0 % ,P<0 .0 1) ;无论在所有受试者还是在年龄≤ 60岁的受试者中 ,心肌梗塞组 (TT+ TC)基因型的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所有年龄受试者中 ,69.3 4 %比 51.43 % ,P<0 .0 0 5,比数比 =2 .14 ,95%可信区间为 1.3 4~ 3 .41;年龄≤ 60岁的受试者中 ;75.90 %比 51.52 % ,P<0 .0 0 5,比数比 =2 .96,95%可信区间为 1.58~ 5.55;L 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膜 GP a T等位基因为心肌梗塞的发生独立危险因素 (比数比 =4.96,95%可信区间为 2 .55~ 10 .90 )。结论 血小板膜 GP a T等位基因与心肌梗塞的发生相关联 ,可能为心肌梗塞发生的一种遗传易感性标志  相似文献   
3.
心电图是“诊断学”及“内科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检查手段。作为实习医生应该掌握这种方法。本文对实习医生(五年制临床医学系)的内科出科考试中心电图部分的诊断错误、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
<正> 在严重的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急救中,Swan-Ganz 导管血流动力学检查已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监护和指导治疗的手段。既往我们作此项检查,多选用股静脉、贵要静脉、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筛选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非洛地平8周,并前后采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然后计算胰岛素敏感性;采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经非洛地平治疗8周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降低,分别为(158.0±18.0)VS(120.0±6.0)、(102.0±12.0)VS(79.0±7.0),空腹胰岛素水平较前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较前升高,分别为(12.29±6.08)VS(9.20±5.28)、(-4.46±0.51)VS(-3.55±0.43);肱动脉内径的基础值及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分别为(3.26±0.48)VS(3.92±0.38)、(3.88±1.98)VS(5.72±2.44)。结论:非洛地平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Swan-Ganz导管监测了2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容量负荷试验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在ForresterⅠ型和Ⅲ型中分别检出28.6%和20.0%隐性心功能不全。认为容量负荷试验可作为早期发现AMI患者心功能不全和判断血容量的有效措施,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庆斌  刘艳  祝家庆  马爱群 《医学争鸣》2003,24(17):1601-1602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 (GP)IαC80 7T基因多态性与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危险性之间相关性 .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研究 ,包括 10 0例心肌梗死患者及 110例具有相同民族的对照人群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多聚酶链式反应对GPIαC80 7T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 .结果 :在年龄小于 6 0岁的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GPIαT80 7为其一独立的危险因素 (OR值 =2 .4 9,P <0 .0 5 ) ;在年龄大于 6 0岁患者中 ,高血压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心肌梗死一个保护因素 .结论 :血小板表面胶原受体GPIα IIαT80 7等位基因可能对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对其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0例,用重组链激酶(r-SK)150万U进行溶栓治疗,并按临床判断再通标准将其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通组,观察其溶栓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活性,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变化。结果 溶栓再通组溶栓后血浆t-PA活性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AI活性明显减低,而未通组溶栓前后t-PA、PAI活性无明显变化。两组溶栓后血浆D-Dimer较溶栓前均有明显升高,且组间升高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①溶栓后t-PA活性升高,PAI活性减低可能预示冠脉再通。②溶栓后D-Dimer含量升高提示溶栓后有凝血酶的进一步激活,但该项指标不能视为溶栓效果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与血小板膜蛋白(Glycoprotein,GP)Ⅰα基因807C/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75例冠心病患者(37例急性心肌梗塞和3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5例无冠心病、血栓性及出血性疾病史者为对照。应用PCR-SSP方法检测血小板膜GPⅠα基因807C/T多态性。结果:在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TT+TC)基因型在两组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62.16%比33.85%,P<0.01,比数比(0dds Ratio,OR)=3.21,95%可信区间;1.33-7.75;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TT+TC)基因型在两组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65.79%比33.85%,P<0.005,OR=3.76,95%可信区间:1.65-8.59);在ACS组和对照组,(TT+TC)基因型在两组(64.00%比33.85%,P<0.005,OR=3.47,95%可信区间:1.75-6.88)4及年龄≤60岁亚组(70.00%比38.24%,P<0.025,OR=3.77,95%可信区间:1.19-11.90)的分布无显著差异(62.16比65.79%,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膜GPⅠαT807等位基因与ACS的发生显著相关(OR=4.94,95%可信区间:2.25-10.85)。结论:血小板膜GPⅠαT807等位基因ACS的发生显著相关,可能为ACS发生的一种遗传易感性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