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8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舌微循环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7月20~2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军第三次临床微循环研讨会。会议拟定了7个部位、9项系列化的临床微循环观测方法草案。与会专家认为此草案可作为国内临床微循环观测规范和统一的基础。本刊将分期刊出舌、唇、齿龈、皮肤、小儿耳廓五个部位的微循环观测方法;宫颈、阴茎头的微循环观测及毛细血管压、甲襞毛细血管通透性、指容积等9项系列化测试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用自己建立的阻抗法描记大鼠肾容积脉波,研究油酸致急性肾衰时肾阻抗容积脉波的改变及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对这些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10min、1h、6h出现低平及平顶波,波高及流入容积速度明显低于注射前及生理盐水对照组。三种莨菪药治疗后,低平及平顶波明显减少或消失,波高及流入容积速度明显提高。结果说明:急性肾衰早期肾内脉动血管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周围阻力增加,肾组织血液灌流量降低;三种莨菪药均可改善肾内脉动血管的功能,提高肾组织血液灌流量  相似文献   
3.
1978年-2003年临床微循环研究论文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们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检索了1978年-2003年(共25年)发表的临床微循环论文,并以5年为一时间段统计分析论文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多部位临床微循环检测及多指标检测方法的应用。对检索结果的“广”、“准”、“快”进行了讨论,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供从事临床微循环工作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不能直接观测病人内部器官微循环改变的条件下,应用模糊聚类的理论和方法,对主要常见病有意义的的甲襞微循环改变进行聚类,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结果,提出了主要常见病有意义的甲襞微循环改变群。在改变群中任意提出3、4、5、6、7、8项改变指标,形成改变组合,一种组合重复出现二次以上的重复率,随组合改变指标数的增多而减少(70.36%~4.36%)。将改变群分成重要指标和参考指标二类,从每类中提出三项形成组合,重复率仅为0.34%。说明组合方式的影响十分巨大。经过反复探索、大量实践,有可能找出对疾病的符合率较高、漏诊率较低、误诊率较小的最佳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流体力学中风洞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甲襞微循环中输入枝→袢顶→输出枝这样一段通路的流动规律。按照各种正常及异常的甲襞管袢构型,用有机玻璃管自制成各种模型。在输入枝,输出枝,袢顶等处打测压孔,每一测压面上取管袢内缘、轴心及外缘三点,测量了水通过各种模型时压力和速度曲线随流量改变的分布情  相似文献   
6.
为系统研究小肠绒毛微循环的改变,我们结扎大鼠肠系膜上动脉30分钟,再灌流1小时,造成小肠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小肠绒毛微血管和淋巴管,以及固有膜、上皮的变化。取材前由主动脉灌注1%硝酸银墨汁。光镜下可见小肠绒毛的主要变化从轻到重表现为:1.固有膜内扩张的血管数目增多,腔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肾衰时肾微血管的损伤及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菪莨碱对这些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左肾动脉注射油酸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肾衰模型 ,采用电镜、光镜及TTC显色观察大鼠急性肾衰不同时期肾微血管超微结构、肾组织结构及TTC显色的改变。结果 :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 1 0min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坏死 ;肾小球毛细血管不同程度充血肿胀 ,在皮质与髓质交界区 ,可见小血管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TTC显色呈鲜红色。注射油酸后 6h和 2 4h上述损伤加重 ,TTC显然出现典型的不显色苍白区。三种莨菪药物不同程度减轻了急性肾衰时肾微血管损伤 ,改善了肾组织缺血 ,减少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数。结论 :急性肾衰时很早即出现肾微血管的损伤 ,三种莨菪药对急性肾衰时肾微血管和组织结构的损伤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梗塞后心肌微循环的改变,我们利用家兔开胸冠状动脉左室枝结扎为心肌梗塞模型,采用TTC染色确定梗死区,用放射性生物微球、碱性磷酸酶染色、放射免疫分析、透射电镜观察、比重梯度等方法观察了  相似文献   
9.
大鼠腹主动脉注入1%墨汁硝酸银溶液,可同时显示小肠淋巴管和微血管,浆膜下注入10%ABS丁酮溶液可制成小肠粘膜淋巴管的铸型标本,用光镜和SEM观察,利用图像分析仪测量了肠粘膜淋巴管的数量、管径、长度等。小肠粘膜初始淋巴管数为275±52/mm2,管径为349±40μm,长度为2085μm,初始后淋巴管管径为349+40μm,长度1074μm,提出了区分初始淋巴管和初始后淋巴管的依据,获得了有关汇合淋巴管、粘膜下层淋巴管网数、园形因子等数据,小肠不同区段如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淋巴管的上述数据有某些差别。我们的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大鼠小肠淋巴管的分布、走行和形态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以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为核心的氧化自由基理论是目前生物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证明OS与原发性高血压呈密切的正相关。肾脏对慢性血压的调控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起主导作用。盐敏感高血压具有显著的肾损害易感性,以盐敏感高血压动物模型对肾脏OS、肾脏损害及高血压之间关系的研究提示:肾脏OS参与了高血压继发性肾损害的发生及高血压的恶化过程。该发现突破了长期以来对此类疾病机理的传统认识,为将来可能的新的治疗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