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获得距骨内微小动脉三维结构模型,对临床上不同分型的距骨骨折的预后做出更精确的解释和预测。方法对12例新鲜尸体下肢行股动脉插管并灌注铅造影剂。距骨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并且重建高精度模型,图像最终分辨率为52.30μm。最终获得距骨周围与距骨内血管在各个切面的图像,观察距骨表面动脉与骨内分支的走行和分布,并计数动脉的骨内分支数。结果距骨骨外血管集中分布于表面的韧带和关节囊内。距骨表面主要有4大血管分布区域,分别为跗骨管-跗骨窦区、距骨颈上表面、距骨体内侧面和后结节区。距骨颈周围血管环由跗骨管-跗骨窦区和距骨颈上表面的骨外血管连接而成(骨内分支数分别为5.1±1.3和5.6±1.9),是距骨的主要血供来源,分支分布于距骨头、距骨颈和大部分距骨体,并有丰富的吻合。此外,距骨体还接受距骨体内侧面(骨内分支3.2±1.4)和后结节区(骨内分支0.7±0.5)的骨内分支的血供。结论血管环是距骨的主要血供来源,骨内分支有丰富吻合。距骨颈骨折的坏死风险取决于该分型对血管环骨内分支和吻合的破坏程度。距骨体矢状面骨折和粉碎骨折对血管环的骨内分支的破坏较大,缺血坏死风险相对高。距骨头血供丰富,骨折时缺血坏死的可能小。  相似文献   
2.
<正>半月板撕裂的处理原则和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撕裂的部位和严重程度。1983年,Hamberg等[1]首次报道缝合修复对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的重要意义。1988年,Strobel[2]将这种位于内侧半月板后角、累及后角本身及其与关节囊的移行结构的半月板撕裂称为半月板Ramp损伤(meniscus ramp lesion,MRL)。随着学界对内侧半月板后角(posterior horn of the medial meniscus,PHMM)的解剖学结构的认识逐渐加深以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Ramp损伤在临床中诊断,尤其是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时,并发Ramp损伤的占比为9.3%~42%[3~6]。近年来,不伴有明显ACL损伤的孤立性Ramp损伤也逐渐报道[7]。  相似文献   
3.
目的:获得钩骨内微小动脉三维构筑模型,为钩骨骨折后血供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红色氧化铅研磨至40 μm以下,按铅丹和松节油1 g ∶1.5 mL、1 g ∶1 mL和1 g ∶0.5 mL比例混匀制成铅造影剂。3个新鲜上肢肱动脉插管,灌注铅造影剂。钩骨取材,使用microCT扫描钩骨,扫描设置为Binning 1,系统分辨率为high-med,重建设置为Down sample factor 2,图像最终分辨率为27.30 μm。最终获得钩骨周围与钩骨内血管在各个切面的图像,重建形成钩骨内微动脉分支分布的三维构筑。结果:钩骨表面血管分布密集,主要分布在钩骨周围的韧带和肌腱内。钩骨表面主要有4大血管分布区域,分别位于钩骨体掌侧平台、钩骨背侧、钩骨尺侧和钩骨钩顶端。钩骨钩接受了来自钩骨钩顶端、钩骨体掌侧平台和钩骨尺侧动脉网的骨内分支,钩骨体接收了钩骨掌侧平台、钩骨背侧和钩骨尺侧的动脉骨内分支,并且骨内动脉相互吻合。结论:钩骨体和钩骨钩的骨内微小动脉各自存在多个来源并有丰富的吻合,出现缺血性钩骨坏死的概率较小,钩骨钩骨折后骨折不愈可能是由于对线不良等其他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肾锥体标本的制作,对人、羊和猪的肾锥体大小、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方法自肾动脉灌注7%甲醛固定人、羊和猪的肾标本,采用解剖剥制技术,自肾的皮质向深方逐层剥离暴露出肾锥体,测量肾锥体的大小、数量及观察肾锥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人、羊和猪的肾锥体分界清楚。人肾柱明显,肾锥体呈现多枝"菜花样"结构,每个肾锥体是由3~5个形似圆锥形的"肾亚锥体"组成的"肾锥体单元",亚锥体尖端在肾乳头处逐渐融合,共同开口于肾小盏。人的肾锥体单元的底面呈多结节状突起。羊和猪的肾柱狭细。羊的"肾亚锥体"不明显,在肾中部存在多个肾乳头开口处形成的嵴状隆起。猪的肾锥体数量较多,"肾亚锥体"较少。结论通过肾锥体的剥离,进行了人、羊和猪的肾锥体的形态学特征比较观察,更新和补充了人、羊和猪肾锥体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骨血管系统不仅为高代谢的骨细胞提供氧气与营养物质,也参与骨形成与骨再生过程。骨组织毛细血管可分为两种亚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理特点。内皮细胞与骨细胞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沟通,血管形成与骨形成也具有协同作用。对骨血管结构及血管形成信号通路的探索有助于骨折愈合临床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微CT (micro CT)扫描重建获得手舟骨内血管高精度模型,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选取3个新鲜上肢,从肱动脉插管并灌注铅丹造影剂,灌注结束24 h后解剖手舟骨。用micro CT扫描,构建手舟骨血管三维模型以观察手舟骨的骨内及骨外血管分布。结果 手舟骨表面存在一个连续的“Ⅴ”型血管区,自掌侧桡腕关节远端的韧带附着区到达手舟骨腰部桡侧,进一步折返沿背侧嵴向近端尺侧延伸。手舟骨桡侧腰部的“Ⅴ”型折返点和背侧血管较为密集。手舟骨桡侧远端结节内的骨内血管较为丰富,有3~5支骨内主干血管,来自于桡侧腰部和结节周围的骨外血管。而手舟骨近端尺侧的骨内血管只有1~2支主干血管,且行程较长。舟月骨间韧带内的血管没有发出骨内分支。结论 手舟骨表面存在一个连续的“Ⅴ”型的血管区。手舟骨桡侧腰部的“Ⅴ”型折返点和背侧血管较为密集,其骨内分支是手舟骨的主要供血来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