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白脉软膏加入超声波耦合剂治疗斜方肌劳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4例斜方肌劳损的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用白脉软膏加入超声波耦合剂)和对比组41例(用一般超声波耦合剂)进行疗效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比组总有效率为66%,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比组的疗效。结论白脉软膏加入超声波耦合剂治疗斜方肌劳损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指标的影响,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60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常规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在服用常规2型糖尿病药物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45 min,每周治疗5d,为期2个月.在治疗前、治疗2个月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时,对患者的血脂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两个组别的血脂指标疗前、疗后二月血脂指标值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的血脂指标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3个时间点甘油三酯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疗后血脂指标较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然后疗后二月虽有明显反弹,但疗后二月仍低于疗前(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指标,可以作为一种2型糖尿病患者的新型物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鸽视顶盖神经元对视觉图像刺激产生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FP),重建刺激数字字符图像。采用微电极阵列记录数字图像扫屏刺激下的神经元LFP信号,对其进行傅里叶变换并提取幅值、相位特征,然后利用逆滤波器算法构造重建模型,重建数字图像,并采用互相关系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在最优通道组合下,依据单因素重建试验,确定重建模型下神经元对视觉刺激的响应延迟时间为0.01 s,响应持续时间为0.55 s,频带范围为1 Hz< f1<30 Hz、140 Hz< f2<240 Hz。在各单因素最优的条件下,通过重建模型重建4只鸽子8组数据的10幅数字字符图像(0~9),与原始图像相比,其互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90,总体互相关系数为0.935±0.01。总之,数字图像的扫屏视觉刺激模式所诱发的神经元响应可以以信息积累的方式重建该视觉刺激图像,同时也表明LFP信号的幅值、相位特征可较好地表征视觉刺激图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应用硬膜外穿刺针联合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安徽阜阳疝病专科医院利用硬膜外穿刺针在单孔腹腔镜下治疗腹股沟疝682例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682例患儿手术均在单孔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精索血管或输精管损伤。手术时间:单侧5~12 min,平均8.5 min;双侧10~24 min,平均17 min。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斜疝75例(13.09%)。术中出血量为0.5~2 ml,平均1 ml。患儿麻醉完全清醒后恢复饮食,并可下床活动。所有患儿均在术后次日上午办理出院。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并发症及复发病例。 结论应用硬膜外穿刺针行单孔法腹腔镜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斜疝初步结果显示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而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留瘢痕等优点,值得临床开展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诊断病(慢性腰痛)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肾虚和非肾虚慢性腰痛),并观察不同证型针刺治疗前后脑活动间的差异性,用以研究“同病异治”理论。方法 采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技术经不同针刺方案对由16例肾虚腰痛患者和16例非肾虚腰痛患者组成的32例慢性腰痛组进行治疗,对25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扫描,并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分析法对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腰痛组(包括肾虚和非肾虚)分别进行分析,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结果 相对健康对照组,慢性腰痛患者ReHo值增加的区域主要在于双侧颞下回、左侧颞上回、左顶上叶等;ReHo值下降的区域主要在双侧中央后回、双侧额上回、右侧辅助运动区等。相比非肾虚腰痛组,肾虚腰痛组患者ReHo值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左侧颞上回、右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右侧楔叶、右侧顶上回等,无ReHo值显著下降的脑区。经过分型治疗后,非肾虚腰痛组和肾虚腰痛组的脑ReHo图均与健康对照组相接近,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的中医证型慢性腰痛会引起脑区不同的活动变化,脑网络能够反映“同病异证”之间的差异。不同取穴方案均能改善疼痛症状,且改善程度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和电针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体质指标的影响。 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Acu-TENS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分别进行为期2个月,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的电针治疗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时)对2组患者进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指数(BMI)、腰臀比、体脂百分比等指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后,电针组患者的餐后2h血糖(9.36±2.21)、糖化血红蛋白(6.76±1.01,mmol/L)、BMI(23.96±1.85,%)、腰臀比(0.88±0.01,%)、体脂百分比(26.68±3.16,%)等指标与Acu-TENS组的餐后2h血糖(8.99±1.82)、糖化血红蛋白(7.14±1.13)、BMI(23.73±1.28)、腰臀比(0.89±0.02,%)、体脂百分比(26.60±2.40,%)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随访时,除电针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46±1.71%)与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外,电针组患者的餐后2h血糖(9.36±2.21,mmol/L)、BMI(25.96±1.98,%)、腰臀比(0.93±0.02,%)、体脂百分比(29.09±3.10,%)等指标与Acu-TENS组的餐后2h血糖(10.32±2.33,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7±1.72,%)、BMI(25.55±1.38,%)、腰臀比(0.93±0.01,%)、体脂百分比(28.78±2.48,%)等各项指标相比,虽有反弹,但是较治疗前仍有下降(P<0.05);2组患者各时间点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体质指标方面与电针治疗相比,具有相同甚至略优于电针治疗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门诊美容小切口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07-2014-07间收治的7 173例儿童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下腹部外环口体表投影腹横纹处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15 min,切口0.6~1.2 cm,皮肤运用生物蛋白胶粘合。术后4 h患儿完全清醒,进食无不适即可出院。术后并发阴囊水肿32例,阴囊血肿12例,切口感染6例,肺部感染15例,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3个月~3 a,复发8例,再次手术后痊愈。结论美容小切口治疗儿童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在门诊手术,体现了微创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的,临床疾病,给患者带来身体、心理上的双重痛苦,总结其致病原因、临床症状、评估及其治疗方法能够帮助医务工作者更有效地解除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血糖指标的影响,为部分运动受限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寻找一种替代有氧运动的新方法。方法将60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有氧运动训练组(30例)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30例),2组患者在常规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为期2m,每天1h的有氧运动训练和每天45min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每周5次,为期2m。在治疗前、治疗2m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2m随访时,分别进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等指标检测。结果两组在治疗2m结束时,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等指标均有下降(P〈0.05);治疗结束后2m随访时,上述各项指标虽有反弹,但是较治疗前相比仍有下降(P〈0.05)。2组间各时间点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作为一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新型物理治疗方法,与有氧运动在改善血糖指标方面具有同样的效果,可以替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1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针刺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35例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患者分为针刺组 (18例 )和西药组 (17例 )进行疗效观察比较。结果与结论 针刺组总有效率为 72 %。西药组总有效率 30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 )。针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口服止痛药物的疗效 ,是临床治疗此类病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