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胎肝滤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胚胎肝组织滤液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肝细胞的诱导条件,为肝组织工程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方法 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胎肝滤液,模拟体内肝脏微环境,诱导BMSCs向肝细胞定向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肝细胞标志物;PAS检测糖原表达;靛青绿染色检测转化细胞的分化程度;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以检测其功能状态。 结果 BMSCs经胎肝滤液诱导14d时细胞呈现多角形、卵圆形或圆形细胞的特征性改变;甲胎蛋白(AFP)和白蛋白(ALB)免疫反应、PAS反应和吲哚靛青绿(ICG)摄入实验及上清液中ALT、AST、ALP等酶均在诱导的第7天开始出现,AFP和ALB免疫反应在21d时达高峰;PAS反应和ICG摄入实验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上清液中的各个酶在14d达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 结论 胎肝滤液可诱导BMSCs形成具有肝细胞形态和功能特点的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RP、GST-π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RP和GST-π mRNA及蛋白在34例的肝细胞癌、19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LRP和GST-π mRNA的表达在肝癌组为0.53±0.28、0.75±0.19,正常肝组织组为0.22±0.10、0.26±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RP和GST-π的阳性表达率在肝癌组为55.88%、67.65%,在正常肝组织组为21.05%、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P、GST-π mRNA和蛋白在肝癌组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组,且低分化(Ⅲ、Ⅳ级)肝癌组织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者(Ⅰ、Ⅱ级)(P〈0.05),LRP与GST-π之间的表达无线性相关。结论:在肝细胞癌中存在原发性多药耐药现象,且多种耐药机制并存。LRP、GST-π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且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gp、MRP1、BCRP 等ABC 转运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 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gp/MDR1、MRP1、BCRP等mRNA 及蛋白在34例的肝细胞癌、19例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DR1、MRP1、BCRP等mRNA 在肝癌组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15± 0.24、0.64± 0.33、1.07± 0.32,在癌旁肝组织组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6± 0.14、0.19± 0.06、0.31± 0.09。MDR1、MRP1、BCRP 在肝细胞癌中低分化组(Ⅲ、Ⅳ级)为1.38± 0.26、0.73± 0.35、1.34± 0.21,在高分化组(Ⅰ、Ⅱ级)分别为0.74± 0.32、0.30± 0.11、0.45± 0.13。P-gp、MRP1、BCRP等的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和胞浆内;在肝癌组和癌旁肝组织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35% 、58.82% 、79.41% 和42.11% 、26.32% 、36.84% 。P-gp、MRP1、BCRP在肝细胞癌中低分化组(Ⅲ、Ⅳ级)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 、81.25% 、100% ,在高分化组(Ⅰ、Ⅱ级)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 、38.89% 、61.11% 。RT-PCR 及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P-gp、MDR1、MRP1、BCRP mRNA和蛋白在肝癌组的表达均高于癌旁肝组织组,且在低分化(Ⅲ、Ⅳ级)肝癌组织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者(Ⅰ、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DR1、MRP1、BCRP之间的表达无线性相关。结论:在肝细胞癌中存在原发性多药耐药现象,且多种耐药机制并存。P-gp、MDR1、MRP1、BCRP等与肝细胞癌的耐药有关,在肝癌组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组,且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可作为肝细胞癌多药耐药性作用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分化调控因子的研究认为,体外原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自然分化为肝细胞的比例较低,选择一种合适的诱导剂提高其分化为肝细胞的比例尤为必要。 目的:以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及成纤维生长因子体外联合,验证其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8在潍坊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Sprague-Dawley大鼠40只,由潍坊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细胞,设立2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基;联合诱导组在此基础上,另加入10 µg/L成纤维生长因子、8 µg/L肝细胞生长因子、8 µg/L表皮生长因子。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甲胎蛋白及白蛋白的表达,PAS检测糖原的表达,靛青绿摄入情况,酶学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水平。 结果:联合诱导组细胞呈多角形、卵圆形或圆形细胞的特征性改变,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仍保持梭形或纺锤形。联合诱导组培养14 d可见白蛋白和甲胎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诱导7 d时偶见PAS阳性细胞与靛青绿阳性细胞,随诱导时间延长,阳性细胞逐渐增多;诱导14 d时开始检测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合成,21 d达高峰,之后下降。上述各指标空白对照组细胞均呈阴性。 结论:成纤维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表皮生长因子体外联合应用,能够成功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Wnt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因子β-catenin和COX-2在肝癌细胞株HepG2及其克隆形成细胞中的表达,探讨Wnt信号传导通路在不同增殖能力细胞中表达的异质性.方法:以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筛选克隆形成细胞,应用RTPCR、免疫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Wnt信号传...  相似文献   
6.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分化调控因子的研究认为,体外原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自然分化为肝细胞的比例较低,选择一种合适的诱导剂提高其分化为肝细胞的比例尤为必要.目的:以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及成纤维生长因子体外联合,验证其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8在潍坊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Sprague-Dawley大鼠40只,由潍坊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细胞,设立2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基;联合诱导组在此基础上,另加入10 μg/L成纤维生长因子、8 pg/L.肝细胞生长因子、8 μg/L表皮生长因子.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甲胎蛋白及白蛋白的表达,PAS检测糖原的表达,靛青绿摄入情况,酶学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水平.结果:联合诱导组细胞呈多角形、卵圆形或圆形细胞的特征性改变,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仍保持梭形或纺锤形.联合诱导组培养14 d可见白蛋白和甲胎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诱导7 d时偶见PAS阳性细胞与靛青绿阳性细胞,随诱导时间延长,阳性细胞逐渐增多;诱导14 d时开始检测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合成,21 d达高峰,之后下降.上述各指标空白对照组细胞均呈阴性.结论:成纤维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表皮生长因子体外联合应用,能够成功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HepG2细胞在不同琼脂糖浓度下克隆形成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分离细胞克隆的最佳细胞密度和最适琼脂浓度, 为肿瘤干细胞的筛选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方法: 将HepG2单细胞悬液与10 g/L的琼脂糖相混合, 在2 g/L(A组)和3 g/L(B组)琼脂中接种不同密度的HepG2细胞, 14 d后观察克隆形成.结果: 100-1000个/孔的各个实验组中, A组细胞的克隆数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4.36, P<0.05);在细胞密度为100-500个/孔时,A、B组细胞克隆形成率随着细胞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600-1000个/孔, A、B组均随着细胞密度的逐渐加大, 克隆形成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在进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时, 可以采用2 g/L的上层琼脂浓度, 并采用10 g/L的琼脂糖凝胶作为储备胶, HepG2细胞在500个/孔时的克隆形成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epG2细胞及克隆形成细胞的耐药特征及其对奥沙利铂的药敏异质性.方法利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分离克隆形成细胞,检测奥沙利铂对HepG2及其克隆形成细胞的抑制率和P-gp的表达.结果HepG2细胞的生长较克隆形成细胞慢;奥沙利铂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高于克隆形成细胞;P-gp蛋白在HepG2细胞的表达较克隆形成细胞低.结论①P-gp蛋白的表达以及HepG2细胞对奥沙利铂的反应存在异质性.②克隆形成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耐药特征.  相似文献   
9.
闫勇  任翠爱  张曦  杨明华  王宝松 《当代医学》2011,17(10):35-36,33
目的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对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及健康人群Apollon和COX-2这2种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探讨两者在AL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在AL发生中的作用关系。方法常规收集40例新诊断的AL患者及20例健康人骨髓液或外周血标本,提取细胞总RNA,采用RT-PCR技术,内参照物选择β-actin,半定量检测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新诊断的AL患者组Apollon mRNA表达水平为0.332±0.296,高于正常对照组表达水平0.026±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mRNA表达水平为0.916±0.154,高于正常对照组表达水平0.554±0.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6,P〈0.05)。结论 Apollon、COX-2mRNA在新诊断的AL患者中异常过度表达,并且呈正相关关系,两者的表达水平及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AL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RP、GST-π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RP和GST-π mRNA及蛋白在34例的肝细胞癌、19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LRP和GST-π mRNA的表达在肝癌组为0.53±0.28、0.75±0.19,正常肝组织组为0.22±0.10、0.26±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LRP和GST-π的阳性表达率在肝癌组为55.88%、67.65%,在正常肝组织组为21.05%、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P、GST-π mRNA和蛋白在肝癌组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组,且低分化(Ⅲ、Ⅳ级) 肝癌组织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者 (Ⅰ、Ⅱ级)(P<0.05),LRP与GST-π之间的表达无线性相关.结论:在肝细胞癌中存在原发性多药耐药现象,且多种耐药机制并存.LRP、GST-π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且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