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5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67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形成蛋白 (bonemorphogenicprotein ,BMP)最初因其具有诱导骨形成的作用而得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发现它还是一个多功能因子 ,在胚胎发生和发育、组织与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Wozney[1] 于 1988年首次报道了人BMP 1、BMP 2A、BMP 2B和BMP 3的cDNA克隆及表达 ,以后相继有 16种不同的人骨形成蛋白cDNA得到克隆。目前国内也已克隆了多种BMP亚型的cDNA ,在BMP家族中 ,具有较强功能活性者为BMP 2、BMP 4和BMP 7。1 BMP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2.
体积较大的脑膜瘤行单次X刀治疗后容易出现瘤周水肿,导致颅内高压,病人不能忍受,治疗失败,需再次开颅手术减压。为此分两次行X刀治疗,减少单次照射体积,分开瘤周水肿高峰出现的时间,是X刀治疗大脑膜瘤新兴的手段。我院用X刀治疗脑膜瘤共5例,获得满意的疗效。本文总结经验,探讨该手段对大脑膜瘤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29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瘤系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病。外侧裂区多见,通常伴有自发性出血。脑血管造影显示为血管很小的肿块,CT扫描提示为高密度阴影。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注意保护供血动脉和脑组织,仔细分离切除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中窝底肿瘤的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利用CT、MRI、CAG及X线平片等以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供血,明确其与用邻结构关系;选择翼点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颅中窝底肿瘤.结果显微手术切除颅中窝底肿瘤15例,肿瘤全部切除14例,全切除率93.33%,无手术死亡.10例经7个月~5年随访,平均4.1年,肿瘤无复发.结论采用显微手术能正确辨认肿瘤与周邻结构的关系,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5.
脑生殖细胞瘤比较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0.1%~3.4%。好发于松果体区、鞍区及基底节区等,手术切除难度大。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1974年6月至1998年8月治疗的37例脑生殖细胞瘤,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持续保持植物状态时限超过1个月者称为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ative state,PVS)[1].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案,我们经过长期治疗其患者1例,最终取得了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iliequist膜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6例尸脑的Liliequist膜.作解剖学观测。结果:Liliequist膜是前切迹空间的网膜结构,张于鞍背和动眼神经之间,分间脑膜和中脑膜两叶.伸向后上方和后(下)方,其大小、性状及后缘附着部位均有较大个体差异,同垂体柄和后交通动脉等有纤维连系。结论:该膜有维系鞍后诸结构相对空间位置的作用,间脑膜主要分隔视交叉池与脚问池,中脑膜主要分隔脚间池与桥前池,均是重要的手术标志和界面。经幕上达到基底动脉尖或上斜坡,需经过该膜,因无血管贯穿,可较安全地切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U251细胞转染PTEN基因前后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及X刀照射前后不同PTEN基因状态的U251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探索X刀对于不同PTEN基因状态的U251细胞端粒酶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正常PTEN基因的pcDNA3.1/Hygro(-)真核质粒载体,并用之转染PTEN失活的U251细胞系,半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银染法检测转染前后端粒酶活性改变,用48小时的半数致死剂量对于不同PTEN基因状态的U251细胞进行X刀照射,检测照射前后端粒酶活性水平变化。结果PTEN基因转染的U251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其端粒酶活性下降。X刀照射后的U25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上升,携带外源性PTEN基因的U251细胞照射后则表现为下降。结论携带外源性PTEN基因的U251细胞对于X刀照射的敏感性增加,可能与其抑制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幼儿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我科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3例3岁以下婴幼儿ICA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的大小、分布及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结果 13例患儿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手术治疗(部分采用神经导航下手术),共切除病变13个,多发病变者仅切除责任病灶,病灶平均大小21.6 mm,大脑半球发生率最高(8/13,61.5%);术后全组患儿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原有癫痫发作、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除1例复视未改善外,均明显改善。随访2~5年,无复发病例,未出现新的临床症状。结论婴幼儿ICA的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同,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微创手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锥体束病理变化规律及特点。方法使用Ⅳ型胶原酶.肝素诱导大鼠基底节脑出血,采用劳克坚牢蓝(LFB)染色、神经丝蛋白(NF)免疫组化和电镜对内囊后肢进行观察。结果Ⅳ型胶原酶-肝素能成功建立具有典型神经功能缺损的大鼠脑出血模型。光镜发现锥体束髓鞘损伤在脑出血1~3d逐渐加重,7d开始再生修复,1~7d轴突损伤持续加重,14d轴突光度值(0.09±0.01)有所增加,但与7d(0.10±0.0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显示脑出血1d锥体束髓鞘松解,轴突水肿,部分无髓轴突崩解坏死消失,3d髓鞘松解、空泡样变性,局部髓鞘消失、厚薄不均,轴突水肿严重,甚至坏死崩解。结论大鼠脑出血后1w内锥体束损伤呈进行性加重,提示应早期和超早期予以干预治疗以减轻损伤和促进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