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寻找一种在包皮环切术中衡量去皮适度的最佳方法。方法:对2010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220例成人包皮过长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的包皮环切术及阴茎拉直衡量去皮法包皮环切术。术后观察对比阴茎外观、水肿、伤口恢复、功能及勃起疼痛情况。结果:阴茎拉直衡量去皮法包皮环切术患者术后水肿、外形及勃起疼痛明显好于传统包皮环切术。结论:阴茎拉直衡量去皮法包皮环切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术中衡量包皮去皮量多少的较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贵州土家族、侗族、仡佬族和彝族人群线粒体DNA(mtDNA)编码区的核苷酸多态性。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和DNA测序法对贵州4个群体145例样本mtDNA编码区的8个SNP基因座及COⅡ/tRNAlys基因间9 bp缺失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贵州4个民族群体的9 bp缺失频率依次为土家族18.4%,侗族29.7%,仡佬族25%,彝族16.7%,平均缺失频率为22.8%;在8个SNP基因座中,A10398G、C10400T突变在4个群体中较普遍;A663G、C5178A和G12406A突变在部分民族群体中也有较高的频率;共检测出14种单倍型,其中仡佬族11种,土家族10种,侗族8种,彝族6种。结论贵州4个民族群体mtDNA编码区可能存在不同的突变热点,在等位基因和单倍型分布频率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母系遗传角度探讨贵州侗族、仡佬族、土家族和彝族群体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关系。方法对4个群体108份样本的线粒体DNAD-loop高变区Ⅰ(hypervariable segment Ⅰ,HVSⅠ)进行序列分析,计算核苷酸多态度,并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群体间进化树。结果在所测定的497 bp序列中,共检测出86个变异位点,界定出82种单倍型;根据净遗传距离构建的群体间进化树显示:彝族、土家族和仡佬族紧密地聚在一起,最后与侗族聚类。结论彝族与土家族,可能因为有共同的祖先,或在历史上发生过频繁的基因交流与融合,故亲缘关系非常接近;土家族和仡佬族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与地域上的相邻有关;彝族和侗族,可能由于历史起源不同以及存在地理隔离的原因,故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