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国.很多入喜欢在海滩上跑步,边跑边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细沙按摩脚底的感觉。一些跑步爱好者还自发组织活动,提倡人们经常到海边跑步。  相似文献   
2.
王老伯患糖尿病15年,一直口服降糖药。平时他很重视血糖控制,还特意买了血糖仪随时监测血糖。因为自觉病情稳定,王老伯好长时间未去看专科门诊。1个月前,王老伯突发一侧肢体偏瘫,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化验显示,王老伯血糖正常,但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三酰甘油)均明显升高。医生诊断王老伯患的是“脑梗死”。王老伯血糖控制很好,怎么会发生脑梗死呢?  相似文献   
3.
多喝咖啡可预防糖尿病 据荷兰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每天喝7怀咖啡的人,其糖尿病发病率只有每天喝2杯以下咖啡者的1/2左右,其原因是:咖啡所含的一种酶具有预防糖尿病的神奇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步法检测AFB和斑点法检测LAM-IgG诊断结核性脑膜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联合应用一步法检测抗酸杆菌 (AFB)和斑点法检测抗阿拉伯糖甘露糖脂 Ig G抗体(L AM- Ig G)方法诊断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的价值。方法 :结脑患者为实验组 ,采集脑脊液本本 (CSF)为标本 ,应用一步法检测 AFB、斑点法检测 LAB- Ig G。结果 :实验组 ,一步法检测 AFB阳性率为 6 7.4 %(6 2 /92 )、斑点法检测 LAM- Ig G阳性率为 5 7.6 % (5 3/92 )、两者联检的阳性率为 71.7% (6 6 /92 ) ,较常规方法的阳性率有显著性提高 (ρ<0 .0 0 1)。结论 :对 CSF标本联合应用一步法检测 AFB和斑点法检测LAM- Ig G,在诊断结脑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椎间小关节植骨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对43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在完成复位和内固定后,将所切除的自体椎板和棘突骨片行小关节V型截骨及小关节突间植骨术。术后采用CT和X线检查评估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43例患者中40例确定为骨性融合,3例未融合。结论小关节部位植骨符合脊柱融合的生物力学原理,操作安全,使用方便,用于胸腰椎骨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蛋白Bcl-2在人类不同年龄段椎间盘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HE染色法对人类...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短节段经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206例,179例行横突间或椎板间植骨融合,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短节段椎弓根钉(Dick除外)复位固定后,伤椎术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有显著改善41例后路植骨融合者无断钉、钉松动或矫正度丢失严重现象。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134例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提高1-3级,1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有所恢复。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伤椎高度和生理弧度,而后路植骨融合是预防内固定失败、矫正度丢失和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6月来本院进行腰间盘突出合并糖尿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予以椎间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生活质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