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
牛帅帅  于涛  李涛  谭树镇  高彬 《吉林医学》2013,34(10):1861-1863
目的:评价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总结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手术方法、局部复发率、并发症及腕关节功能。方法: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28例,据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分级,对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采用囊内刮除,骨水泥或自体骨或异体骨充填20例(A组);瘤段切除,假体置换,重建腕关节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8例(B组)。术后随访X线表现及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5个月,随访期内A组20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20%,肺转移1例,无感染等并发症出现,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掌屈40°,背伸32°,尺偏30°,桡偏15°;B组肿瘤复发率为0,未发现远处转移,无排异反应、感染出现,人工关节假体近期未出现松动、脱位和断裂,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掌屈46°、背伸35°、尺偏35°、桡偏15°。腕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单纯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复发率较高、功能差,瘤段切除,假体置换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彻底的切除了肿瘤,既降低了肿瘤复发率,也没有明显影响腕关节的功能,是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较好选择,特别是对于恶性骨巨细胞瘤,但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应用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并观察、分析疗效。结果 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优10例,良4例,可1例,无一例有假体置换相关并发症。结论粉碎性桡骨头骨折的治疗较为复杂和困难,人工桡骨头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后一种难以处理的并发症,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寻找到一种反应快速的、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可显著优化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过程。 目的:监测血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和脂多糖结合蛋白水平,并与血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明确上述指标鉴别关节置换后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方法:招募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关节置换后疼痛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患者81例。所有的感染患者修复手术分为两期,一期彻底清创,安装临时占位器,平均3个月后进行二期重建。术前1 d采集静脉血,检测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脂多糖结合蛋白、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术中采集滑膜及假体周围假包膜的样本,行细菌及组织形态学检查。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与结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最大,为0.962,95%置信区间0.924-1.000,诊断价值最佳,此时的临界值为23.5 μg/L,表明术前患者血脂多糖结合蛋白超过23.5 μg/L时,诊断为假体周围感染的可能最大;其次是C-反应蛋白,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为0.871;而白细胞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接近0.5,术前根据白细胞计数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价值不大。提示检测脂多糖结合蛋白对于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它对假体周围感染的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均很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于2018-01-09诊治脊髓空洞症合并Charcot关节病1例,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女,57岁。因"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5个月"入院。查体:体温正常,右肩下垂,肩周压痛,活动受限明显,被动活动中可触及肱骨近端前后滑动,有半脱位感觉,关节不稳定。既往无糖尿病史。X线片显示右肱骨头部分缺如,内上移位。MRI显示C_2~T_4水平脊髓增粗,脊髓中央管扩张,内可见一纵行条索状、串珠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诊断:右肩关节Charcot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绞股蓝皂苷A(GpA)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对lncRNA TTTY15/miR-335-5p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白介素-1β(IL-1β)诱导软骨细胞建立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损伤模型,用不同剂量的GpA处理细胞,pcDNA、pcDNA-TTTY15分别转染入软骨细胞后用GpA与IL-1β共同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年内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7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且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692例,其中346例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内接受了益生菌治疗(益生菌组)队列,随后采用1∶1倾向评分的方法通过校正Child-Pugh分级、静脉曲张分度、红色征为其匹配346例未接受益生菌治疗的患者(非益生菌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按照指南推荐的初级预防策略进行管理,而益生菌队列则在此基础上辅助了益生菌治疗,观察两个队列1年内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影响因素的筛选采用向后的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Kaplan-Meier对两个队列EVB的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并用log-rank进行比较。结果益生菌治疗是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保护因子(校正危险比=0.510,95%CI:0.299~0.870,P=0.013)。共61例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内发生了EVB事件,其中益生菌组23例,非益生菌组38例,益生菌组1年内EVB的累积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益生菌组(6.6%vs 11.0%,χ^2=4.045,P=0.042),且益生菌组基线时至发生出血的中位时间晚于非益生菌组[137.0(85.0~258.0)d vs 123.0(72.5~206.5)d,Z=-1.101,P=0.271]。结论益生菌能有效降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年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并有延缓出血事件发生时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