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8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代军  熊霞林 《临床荟萃》2007,22(10):744-744,F0003
患者,男,57岁,因下腹痛伴腹泻1月余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持续性胀痛,腹泻水样便,每日7~8次,无畏寒发热.体格检查:体温37.2 ℃,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5 mm Hg(1 mm Hg=0.133 kPa).慢性病容,无病理性浅表淋巴结肿大,心肺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5 g/L,红细胞计数4.27×1012/L,白细胞计数7.1×109/L,血小板计数294×109/L,粪常规:红细胞( )/HP,白细胞( )/HP.CT扫描无纵膈淋巴结肿大.结肠镜检查:进镜约15 cm见肠壁呈嵴状隆起,表面充血糜烂,覆黄色坏死物,质韧.嵴状隆起形成双腔改变:一侧可见正常乙状结肠肠腔;肠腔内有较多粪块;另一侧管腔其肛侧黏膜充血糜烂,表面有较多灰黄色坏死物,循腔进镜,见肠腔环形皱襞,黏膜呈绒毛状改变,并有混浊肠液及气泡(图1~3).将内镜用塑料导管以异物钳置于瘘管中,注入76%泛影葡胺20 ml,经摄X片证实造影剂进入回肠.病理报告:纤维组织中见弥散及成片的圆形、椭圆形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细胞核仁清晰;免疫组化:CK(-)、CD3(-)、CD20弥漫强阳性、CD79a( ),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图4,5).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花粉IgG阳性情况。方法:采用Dot-ELISA法检测受检患者血清花粉IgG抗体。结果:56%受检患者血 清花粉IgG抗体阳性,其中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紫癜等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花粉IgG抗体阳性率为83.0%,其它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为18.4%(P<0.005)。血清花粉IgG抗体阳性的34例荨麻疹患者中,早春花粉抗体阳性高达91.2%,晚春花粉52.9%,夏秋花粉29.4%(P<0.005)。结论:致敏性花粉与过敏性皮肤病有较大关系。春季花粉,特别是早春花粉,是本地区花粉相关性荨麻疹的主要致敏花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鸡卵核提取物中结缔组织病自身抗体的抗原成份。方法 应用SDS -PAGE及考马斯亮兰染色技术对鸡卵核提取物进行蛋白组份分析 ;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对鸡卵核蛋白抗原进行免疫识别分析。结果 鸡卵核提取物中可见 13个蛋白成份 ,分子量分别为 78、 76、 72、 6 4、 5 7、 5 5、 5 0、 48、 46、 42、 38、 32和2 4KD。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 (DM /PM )及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 (PSS)病人血清识别的抗原区带相同 ,有 2个组份 ,其分子量为 78和 5 0 /4 6KD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MCTD)病人血清识别的抗原区带有 3个 ,其分子量分别为78、 72和 5 0 /4 6KD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病人血清识别的抗原区带有 3个 ,其分量分别为 778、 5 0 /4 6和42KD ;正常人血清未见识别带。结论 鸡卵核提取物中存在有结缔组织病自身抗体识别的抗原组分 ;其中 72KD蛋白是诊断MCTD的特异性抗原 ,42KD蛋白是诊断SLE的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4.
谢颖  陈思羽  彭凌湘  熊霞 《华夏医学》2015,28(3):113-116
助产学是护理助产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2],它强调学习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实用型专业人才[3],该方法被运用于医学教育的部分课程中[4].本研究将PBL教学引入助产专业助产学课堂教学中,探索该教学法对学生知识内化及课堂氛围的作用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臀部丘疹、结节、斑块伴瘙痒4年。4年前无明显诱因臀部肛周出现丘疹,伴瘙痒,搔抓后破溃流脓,丘疹逐渐增大形成结节、斑块,表面增厚、粗糙,伴少量脱屑,未见糜烂、溃疡等,无潮热盗汗、咳嗽咳痰等。反复于我院门诊予以"布替奈芬乳膏"等治疗无好转。既往史无特殊。家族史:32年前其父患"肺结核",未正规治疗。查体:双臀部内侧可见约10cm×15 cm暗红色斑块,形状不规则,中等硬度,局部增厚、粗糙,可见淡薄银白色鳞屑,不易刮除,边缘有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转录相关因子E2(NF-E2-related factor 2,Nrf2)对体外三维(threedimensional,3D)皮肤光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为光损伤发病机制及治疗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儿童包皮分离、培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和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FBs)。以Ⅰ型胶原为基质混合包埋FBs,接种KC以构建正常体外3D皮肤模型。然后将3D皮肤模型分为3组:正常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在接种KC前,通过慢病毒转染方式使KC过表达Nrf2,再行3D皮肤模型的构建。除正常组外,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予以UVA和UVB混合单剂量照射,照射后继续进行培养。24h后观察各组皮肤病理组织学改变、细胞凋亡情况及Nrf2,SOD,MDA等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正常3D皮肤呈乳白色皮肤类似物。组织病理学上表皮结构清晰,细胞排列整齐,核大圆深染;真皮为淡紫红色胶原基质,FBs散在分布;凋亡细胞少见。UV照射后,对照组表皮细胞排列紊乱、部分肿胀坏死,核浓缩,真皮胶原降解和FBs减少;凋亡细胞明显增加(P0.05);Nrf2,SOD,GSH和CAT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MDA和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经过表达Nrf2后,实验组细胞整齐清晰,核无明显浓缩,KC轻度肿胀,FBs轻微减少,凋亡细胞显著减少(P0.05);Nrf2,SOD,GSH和CAT水平升高(P0.05),MDA和ROS降低(P0.05)。结论体外构建的3D皮肤光损伤模型接近人皮肤光损伤,可作为一理想的光损伤模型进行推广;KC过表达Nrf2可减轻UV对体外3D皮肤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十味平痤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诚  庄元春  熊霞  周洁  何兵 《四川中医》2006,24(4):75-76
目的:观察十味平痤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1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9例用十味平痤胶囊治疗,对照组43例口服新红康治疗,对照观察两组疗效,并分别测试治疗组男性和女性患者治疗前后睾酮和雌二醇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66例(95.65%),对照组总有效26例(60.46%),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男性和女性患者治疗前后睾酮水平比较,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十味平痤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疗效确切,未见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固定型药疹是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不清楚。我们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了刀例固定型药疹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叨例固定型药疹患者,经检查无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男M例,女6例,年龄15-62岁,平均32.4岁。服用解热镇痛药所致16例,成胺8例,四环素4冽,巴比妥类2例。30例患者中8例第一次发疹,14例第二次发疹,8例第三次发疹。因药疹目前缺乏特异的辅助诊断,所有病人诊断均据用药史、皮报特点、潜伏期进行诊断。正常对照组20例,以前无药物反应的历史,按性别年龄与患者组匹配。分别在患者…  相似文献   
9.
用10%青蒿油搽剂治疗神经性皮炎。78例为治疗组,0.025%地塞米松搽剂治疗52例为对照组,50%二甲基亚矾治疗48例为空白对照组。三组对照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92.31%)与对照组疗效(94.33%)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25.00%。P<0.01)。经半年后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仅9.5%,对照组为58.8%。青蒿油搽剂外用后短暂局部灼热痒感外,余无其他毒副作用,也无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之副作用,是治疗神经性皮炎较好的药物之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9岁。9个月前发现右膝内上方一条索样肿物,轻度肿痛,近2个月来肿物渐大,疼痛加重。外院彩超诊为“大隐静脉血栓形成”,行针灸和中药治疗不见好转,于2004年9月来诊,彩超(使用Philips EnVisor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MHz)检查发现:右大腿中下段内侧大隐静脉呈不规则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