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1篇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非程控降温、-80℃冻存的方法对自体外周血十细胞(APBSC)的保存效果。方法:以6%羟乙基淀粉(HES)、5%二甲基亚砜(DMSO)及4%人血白蛋白(ALB)的混合物为冷冻防护剂,将APBSC直接置于-80℃下保存,冻存前反复苏后测定APBSC的CFU-GM、BFU-E;观察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情况。结果:13例患者白细胞在十3~+7天下降至(0.0~0.1)×10/L,白细胞(0.0~0.2)×109/L持续时间3~6天,于+9~+11天恢复至1.0X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于+9~+11天达到0.5X109/L。血小板在+3~+7天下降至(2.0~21)×109/L,于+8~+15天恢复至20×109/L以上。CFU-GM、BFU-E回大率分别为76.5%、78.4%。结论:非程控降温、-80℃冻存是一简便、经济、有效的自体外周血于细胞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2.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验及适应证。方法 对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反复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及不典型缺血症状.CT或MRI植查无大面积梗死。术后脑血管造影证实吻合口通畅率87.5%.经颞浅动脉MCA皮层支显影良好,无术后并发症。随访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TIA发作频数及程度均明显减少。结论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直接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猪丹毒丝菌是人畜共患菌,人类以接触感染多见。近年来,国内有报道从尿液、血液、脑部脓液中分离到此菌,产硫化氢株多见。我们从1例左输尿管癌根治术后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液标本中检出一株不产硫化氢的猪丹毒丝菌。  相似文献   
4.
外周血造血于/祖细胞移植作为治疗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及某些实体瘤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保存是该项技术中的重要步骤,许多学者对其做了大量研究。此文将对几种常用的PllSC保存方法及其效果做一综述。1程控降温、液氮中保存这是较经典的造血.干细胞保存方法,采用10%的二甲基亚现(DMSO)作为冷冻防护剂,在电脑程序控制下以1—3℃/min的速度降温,待温度降到-80℃后将细胞置于液氮中(-196℃)[1]。此方法的优点是:1.冻存过程中细胞由液态转为固态的相变期时间最短,细胞所受损伤最小。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实施CAS治疗的患者1700例,按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1224例和非他汀组476例。降脂目标为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至2.1 mmol/L或降低基础水平的4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发生率,分析他汀类药物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1)术后30 d内43例(2.53%)患者出现主要不良事件,其中卒中34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8例,应用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24/1224),而非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9%(19/4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17)。两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56%(19/1224)和3.16%(15/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是CAS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0.524,95%CI:0.279~0.983;P=0.044)。结论 CAS的预后他汀治疗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非他汀治疗组,他汀治疗可降低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tomy,CEA)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1-3]。但是近几年随着影像技术、介入材料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已被美国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治疗指南推荐为CEA的替代疗法[4]。为了解中国CAS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笔者汇总分析1997年1月—2012年3月中国CAS的手术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文献筛选标准纳入标准:(1)文献为涉及中国医疗单位进行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总结分析平板探测器(FPD)-实质血容量(PBV)检测技术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围术期脑组织灌注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收治的40例明确诊断为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99%)患者均经复合手术室头颈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或)全脑DSA评估并接受CEA手术,术前、术后即刻作FPD-PBV检测,评估脑组织血流灌注变化.结果 FPD-PBV技术可很好地检测CEA围术期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40例患者均为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左侧18例,右侧22例),术前患侧脑血流灌注明显低于健侧(P<0.05).顺利完成CEA术后DSA显示颈内动脉再通良好,颅内分支血流恢复,患侧脑血流灌注较术前增加(P<0.05),其中22例术后脑灌注改善,但仍低于健侧(<10%);15例高于健侧(<5%);3例与健侧相等.术后患侧和健侧脑灌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PD-PBV检测是一种可行的、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成像技术,可用于半定量分析脑灌注变化,为围术期治疗决策和疗效评价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针对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其目的在于预防脑卒中发作。经过60年的临床实践,以及多项临床试验的证实,该项手术技术业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而这样一项成熟而稳定的手术方法,为何在我国难以开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在此发表一些个人之管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复合手术技术在复杂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2例因颈动脉闭塞和颈动脉串联性病变施行复合手术患者之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8例颈动脉闭塞患者,7例实现血管再通;4例颈动脉串联性病变患者,均实现血管再通。术后无一例发生脑卒中或死亡。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技术治疗颈动脉闭塞和串联性病变疗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荐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