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以异基因脾细胞输注致敏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方法】正常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后,体外予经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荧光染料标志,经尾静脉注射到致敏组和非致敏组小鼠体内(每组10只),在6h、24h和48h处死动物,分别应用冰冻切片和流式检测方法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各个脏器的分布情况。【结果】冰冻切片和流式检测结果均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致敏小鼠体内迅速和持久在脾,肝脏聚集,而非致敏动物却没有明显聚集到肝脾等脏器,却是最终归巢到了骨髓。其中流式定量结果表明:6h时致敏小鼠脾脏荧光阳性细胞为(3.78±0.66)%,与同期正常小鼠脾脏结果比较P <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48h时致敏小鼠骨髓荧光阳性细胞为(0.43±0.35)%,同期正常小鼠骨髓为(5.40±1.58)%,两者比较 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异基因脾细胞致敏的小鼠体内肝脾等免疫脏器明显受到致敏影响,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归巢的定位具有很高的趋化吸附作用,中止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正常状态下向骨髓的归巢。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异基因脾细胞输注致敏的小鼠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生长能力及其多向分化功能。方法:应用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检测其表面标志以及检测其成骨、成脂和成肌多向分化状况;结果:致敏小鼠骨髓源性MSCs与非致敏小鼠骨髓源性MSCs比较,形态学无差异且均表达CD29+、CD105+、CD44+和Sca-1+ ;CD34-、CD11b-;同时在相应的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骨、成脂、成肌多向分化的能力。结论:异基因脾细胞输注致敏的小鼠,其骨髓源性MSCs的形态学和功能与正常小鼠的MSCs比较评估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目的 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简称传单 )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9月诊治的儿童传单 332例临床资料。结果 传单临床表现多样 ,除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常见外 ,肝肿大 (76 4 % )、双眼睑水肿 (2 0 5 5 % )、皮疹 (13 80 % ) ;传单肝功变化以酶学改变为主 ,其中以乳酸脱氨酶升高最常见 ;各年龄组传单患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 (简称异淋 )均明显高于骨髓异淋 (P<0 0 0 1) ,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早期检测EBV IgM总体阳性率为 5 3 5 7% ,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6例重症传单 (死亡 3例 )共同特点为起病急、进展快、临床有严重肝功能及多器官损害 ,其中 2例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结论 传单是全身性疾病 ,临床表现多样 ,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但重症可致死 ;对于起病急、进展快、肝功损害重、多系统损害者 ,应注意EBV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黄丽萍  吴伟  洪冬玲 《广西医学》2007,29(6):813-815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特点,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住院时间≥24 h的27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7.0%,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19.7%,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呼吸道感染最多,占50.0% ;其次口腔感染,占40.9%.病原主要为真菌.意识障碍重、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数长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患者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我们应积极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实验拟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BALB/c小鼠骨髓细胞,通过贴壁培养方法获得MSC,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通过异基因脾细胞输注方法建立致敏动物模型;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骨髓MSC,分别移植到非致敏及致敏受者体内,并于移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MSC的归巢情况?致敏BALB/c小鼠经照射预处理,联合应用同基因MSC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每日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结果】 体外培养第4代MSC表现为长梭形,阴性表达造血细胞表面分子而阳性表达粘附分子?动物体内实验发现移植后第48小时,MSC在非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骨髓,而在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脾脏?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验中,致敏小鼠接受同基因骨髓MSC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结果发现致敏小鼠在移植后第12 ~ 16天全部死亡,生存中位数时间是14 d?【结论】 成功培养小鼠骨髓MSC;移植后MSC在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脾脏组织;联合应用MSC移植并不能有效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在致敏受者体内植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寻找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致敏受者植入的策略研究,探讨抗CD20单抗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方法:分别于移植前第14 d及第7 d予BALB/c小鼠输注C57BL/6小鼠的脾细胞建立致敏模型。实验组于移植前第11 d经尾静脉输注抗CD20单抗(美罗华)2 mg/mouse,对照组于移植前第11 d予输注RPMI-1640培养液 0.2 mL/mouse。于第0 d(移植当天)取部分小鼠分离得血清及脾细胞,并检测供者反应性抗体及CD19+B细胞;部分小鼠予[60Co]致死量照射,4 h后予1×107 C57BL/6小鼠骨髓细胞进行移植,观察生存情况及血常规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细胞毒性指数分别为(37.00±3.46)%和(51.80±3.49)%,差异显著(P<0.01);2组的脾细胞CD19+B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7.32±3.02)%和(34.26±2.87)%,差异显著(P<0.01)。照射移植后2组受者均于14 d左右全部死亡,生存中位数分别为第13 d及第11 d,Log-rank检验2组间的差别无显著(P>0.05)。濒死动物血常规结果示三系减少,提示受者死于造血衰竭。结论:抗CD20单抗能杀伤受者B细胞,降低致敏程度,但实验中该单抗并不能有效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致敏受者的植入。  相似文献   
7.
FAK基因沉默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靶向黏着斑激酶(FAK)基因,构建FAK-shRNA慢病毒载体,并研究FAK基因沉默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人FAK基因的shRNA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该FAK shRNA序列插入含荧光素GFP慢病毒质粒。该FAK shRNA慢病毒载体在体外包装、浓缩,然后转染至人白血病细胞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FAK基因表达水平,予Annexin V标记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经核苷酸序列分析提示FAK shRNA正确插入慢病毒质粒,该病毒载体在白血病细胞株的转染率为10%-25%。与对照组相比(无FAK shRNA的慢病毒载体),FAK shRNA慢病毒载体在细胞FAK mRNA及蛋白水平的抑制率分别为40%和70%。凋亡实验表明,对照组与FAK shRNA慢病毒载体组的Annexin V阳性率分别为(4.19±0.36)%和(8.48±0.58)%,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我们成功构建FAK shRNA慢病毒载体,该载体能抑制FAK基因表达并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脾细胞输注致敏对异基因骨髓细胞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脾细胞输注致敏对异基因供者骨髓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65377;【方法】 应用异基因脾细胞输注的BALB/c小鼠作为致敏模型,未致敏(正常)BALB/c小鼠作为对照,异基因供者骨髓细胞来源于C57BL/6小鼠&#65377;通过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CDC)&#65380;细胞毒性免疫细胞杀伤作用&#65380;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65380;粒-单核细胞集落培养(CFU-GM)等实验研究致敏血清及致敏免疫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细胞的影响&#65377;【结果】 与补体孵育30 min或1 hr后,致敏血清组死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血清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细胞毒性免疫细胞杀伤作用及ADCC实验中致敏组的细胞毒性指数均高于正常组,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致敏血清与骨髓细胞孵育组的CFU-GM数量比单纯骨髓细胞组有所减少,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65377;【结论】 致敏受者通过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途径损伤异基因骨髓细胞&#65377;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组人α-干扰素(rhIFN-α)联合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体外诱导培养脐血树突状细胞(DCs)的实验方法。方法 人脐血贴壁单个核细胞加入rhIFN-α及rhGM-CSF诱导培养,镜下观察培养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CD83、CD86的表达;MTT法检测诱导培养的DCs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结果 人脐血贴壁单个核细胞经rhIFN-α联合rhGM-CSF共同培养后,第7d镜下可见有表面呈树状突起的DCs;细胞免疫表型检测结果示培养细胞有成熟DCs特异性标记CD83及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rhIFN-α为600U/ml、rhGM-CSF为2000U/ml时为脐血DCs诱导培养的合适浓度(培养细胞CD83^ CD86^ 细胞比率最高);以诱导培养7d的脐血细胞(含DCs)作为刺激细胞与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反应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培养时,DCs均可刺激其增殖,其中以反应细胞:刺激细胞为20:1时最明显。结论 rhIFN-α联合rhGM-CSF细胞因子体外诱导人脐血贴壁单个核细胞,可生成具有典型形态及功能的成熟DCs。  相似文献   
10.
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临床治疗的重要发展趋势。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关键的一步是抗原递呈细胞(APC)将肿瘤相关抗原(TAAs)呈递给T细胞,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清除肿瘤细胞。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认为功能最强的APC ,它能摄取、加工、提呈抗原,高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及黏附分子,并分泌高水平辅助性T淋巴细胞(TH)I型细胞因子白介素 12 ,有效地激活T细胞,引发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1\〗。近年(尤其2 0 0 0年)来有关D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此作一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