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混合痔是指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外痔部分形成一个整体[1]。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外剥内扎术,但其术后的并发症较多,尤以肛缘水肿、疼痛及肛门狭窄多见。我科自2011年1~8月采取肛门内括约肌后侧方松解术合并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裂口剥扎合并后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治疗组(采用裂口剥扎合并肛门后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60例与对照组(采用肛门后正中内括约肌切断术)60例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术后肛门功能障碍、避免锁洞畸形的形成、降低复发率、防止术后出血以及防止术后感染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裂口剥扎合并肛门后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发生于截石位6点位(后位)的陈旧性肛裂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是由于致病菌致肛隐窝感染而引起的以肛门坠胀灼痛、里急后重伴阴部不适、瘙痒为主的感染性疾病。一般来说感染、损伤、性激素的影响、胚胎发育的影响是引起肛窦炎的常见病因[1]。笔者自2008年3月~2009年3月采用中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肛肠外科,采用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46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1.0±7.3)min;创面愈合时间4~6周,术后切口发生出血1例、感染2例,均经搔刮、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前及术后6个月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2.00±0.68)和(1.99±0.70)分,肛门静息压分别为(75.60±8.60)和(73.60±8.20)mmHg(1 mmHg=0.133 kPa),最大收缩压分别为(109.60±7.80)和(107.20±8.30)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肛门形态变化情况。提示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安全、有效,并保留括约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肛瘘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为临床肛瘘术后复发预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行肛瘘切除术的肛瘘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肛瘘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Nomogram模型临床效能。结果 有其他肛肠疾病、肛门外伤手术史、便秘、肛瘘手术史、高位肛瘘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肛瘘术后复发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红蛋白含量,低于肛瘘术后未复发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红蛋白含量的AUC分别为0.919、0.907、0.92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3.69 pg、73.66 fl、111.15 g/L。有其他肛肠疾病、肛瘘手术史、高位肛瘘及平均血红蛋白量(≤23.69 pg)、红细胞平均体积(≤73.66 fl)、血红蛋白含量(≤111.15 g/L)是肛瘘术后复发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基于其他肛肠疾病、肛瘘手术史、高位肛瘘及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红蛋白含量构建的预测肛瘘术后复发风险Nomogram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痔点挑治适宜技术治疗内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适宜技术推广,对5家医院门诊的320例内痔患者,采用痔点挑治治疗。观察患者2周后复诊便血情况、有无挑治点感染等,统计临床疗效,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共治愈79例,好转18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9%。便血症状积分由治疗前(3.21±0.95)分,降为治疗后(1.92±0.79)分(P0.05);便时肛门疼痛VAS评分由治疗前(3.17±1.60)分,降为治疗后(1.75±0.78)分(P0.05)。结论痔点挑治适宜技术治疗内痔,简便易行,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可作为适宜技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对直肠癌分化程度及神经脉管侵犯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直肠癌患者85例,依据组织病理学诊断,将其中伴神经和脉管侵犯的33例作为观察组,不伴神经和脉管侵犯的52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MR常规序列、DWI联合DCE扫描。比较两组及不同分化程度瘤体的ADC、eADC及PEI、TTP、MTE、SER、MSI值的差异;比较瘤体ADC值、eADC值、PEI值及三者联合对直肠癌神经脉管侵犯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瘤体ADC值显著低于对照组,eADC值、PEI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瘤体ADC值显著低于中、高分化组,eADC值、PEI值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瘤体ADC值、eADC值、PEI值及三者联合对直肠癌神经脉管侵犯的诊断效能比较中,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三者单独检测,特异度高于eADC值、PEI值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DWI联合DCE-MRI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扫描,能够有效评估其分化程度和神经脉管侵犯状况,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高位肛周脓肿是肛肠外科难治性疾病之一,手术是成脓期的最佳治疗方式,由于脓肿范围大、侵犯位置深,术后对深部残腔多需要持续引流,既往常需要多根硅胶管冲洗,其中1根为冲洗,1根需要引流,若注射药物还需要1根.术后患者常有明显异物坠胀感、疼痛剧烈、行动不便;且硅胶管无关闭阀门,无法形成负压,不利于负压技术使用,易引起术后引流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创面新血管生成的郭氏苦柏方对肛瘘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6 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 例)和对照组(52 例)。所有患者均行肛瘘切除术,观察组术后用郭氏苦柏方熏洗坐浴,对照组用高锰酸钾外用片稀释后坐浴,观察两组术后第7、14、21 天的创面疼痛评分、愈合率、肉芽评分,术后第7、14 天显微镜下创面毛细血管含量、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评估肛门功能,观察治愈率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第7、14 天的疼痛VAS 评分分别为(2.78±0.49)分、(1.79±0.3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07±0.61)分和(2.01±0.41)分;观察组术后第7、14、21 天创面肉芽评分分别为(1.52±0.51)分、(0.98±0.44)分、(0.57±0.2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86±0.68)分、(1.25±0.46)分、(0.76±0.48)分;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5.34±4.68)%、(60.21±7.92)%、(88.39±9.65)%,均高于对照组的(22.89±4.01)%、(54.91±8.33)%、(83.95±8.43)% ;观察组术后第7、14 天镜下创面毛细血管数量分别为32.78±8.72、97.04±11.58,高于对照组的27.69±7.37、89.54±7.03 ;观察组的VEGF阳性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治愈患者中,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4.72±3.89) d,少于对照组的(27.34±4.25) d。结论:郭氏苦柏方能减轻肛瘘患者术后疼痛,提高创面VEGF 的表达强度,增加创面毛细血管数量,从而加快肉芽生长,促进术后创面愈合,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术期中医外治法路径化干预对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市中医医院门诊确诊收治入院的马蹄形肛周脓肿(肛管后深间隙)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路径化的中医外治法和西医常规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评分、二便情况、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临床疗效等。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3、7天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和便秘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路径化的中医外治法有序、适时及有针对性的干预,可有效减少和缓解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