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3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许多肿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蛋白高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然而关于FGF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研究FGF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82例胃癌组织中FGFR4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不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FGFR4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182例胃癌组织标本中,81例(44.5%)FGFR4蛋白表达阳性,FGFR4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神经侵犯、血管侵犯均无关。FGFR4阳性与阴性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在高分化、T1+T2期或伴有远处转移的胃癌中,FGFR4阳性者的预后明显差于FGFR4阴性者(5年生存率:47.0%对62.1%,P=0.036 8;5年生存率:54.5%对78.6%,P=0.041 3;中位生存期:5个月对15个月,P=0.040 5)。结论:FGFR4阳性表达尚不能作为独立指标判断胃癌预后,但在高分化胃癌、T1+T2期胃癌或伴有远处转移的胃癌中,FGFR4阳性表达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背景:胃癌合理分期对选择患者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以及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第6版和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55例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胃癌病例,应用第6版和第7版TNM分期标准分别对其预后进行评估,以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这两种标准对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按第6版TNM分期标准,Ⅰ期209例(21.9%)、Ⅱ期147例(15.4%)、Ⅲ期300例(31.4%)和Ⅳ期299例(31.3%);按第7版分期标准,Ⅰ期168例(17.6%)、Ⅱ期170例(17.8%)、Ⅲ期569例(59.6%)和Ⅳ期48例(5.0%)。两种分期的Ⅲ、Ⅳ期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Ⅰ、Ⅱ期(P<0.05)。第6版ⅢA期患者在第7版中分为ⅢA期和ⅢB期,两者之间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版Ⅳ期患者在第7版中分为ⅢB、Ⅲc、Ⅳ期,这三组的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版分期中,肿瘤侵及邻近结构(T4B)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穿透浆膜层(T4A)的患者明显缩短(P<0.05);N1期和N2期患者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6版TNM分期标准相对简易,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第7版TNM分期标准进一步细分,更能精确判别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对晚期胃癌患者的准确判断以及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LAPPG)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LADG)(BillrothⅠ式吻合)对胃体中部早期胃癌病人术后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9例早期胃体中部癌(cT1N0M0)病人进行1∶1前瞻性随机化入组,其中LAPPG组(行LAPPG)34例,LADG组(行LADG,BillrothⅠ式吻合)35例,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BMI、术前合并症及术后病理诊断的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Ⅱ级以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BRG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镜下诊断BRG比例LAPPG组显著低于LAD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例(8.8%)vs.16例(45.7%),χ^2=11.763,P=0.001];LAPPG组中Kellosalofen分级Ⅱ度以上BRG的比例显著低于LAD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例(5.7%)vs.9例(25.7%),χ^2=5.062,P=0.024];组织学活检发现LADG组胃小凹增生1例、腺体萎缩伴肠化3例,LAPPG组未观察到上述病理组织学异常,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PPG治疗早期胃体中部癌安全可行,该术式较LADG可改善术后BRG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其对病人术后长期疗效及残胃癌发生率的影响仍有待大样本RCT研究的长期随访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J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结直肠等其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172例(95.0%)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53.5%(92/172),CT 34,3%(59/172),超声内镜或胶囊内镜17.4%(30/172)。瘤体长径0.5~30.0cm不等,平均7.0cm。CD117阳性171例(94.5%),CD34阳性156例(86.2%)。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76例,其中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5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FIetcher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有8例高危患者和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结论内镜和CT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用FIetcher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的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3例MESTK,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MESTK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0岁.大体检查示肿瘤边界清,切面呈囊实性.光镜下显示肿瘤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而成,两种细胞成分均分化良好,无明显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相.免疫组化检测示上皮样细胞呈CK阳性反应.梭形细胞呈Vimentin、SMA、actin、PgR或ER及WT-1阳性反应.随访25~29个月,3例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MESTK是一种罕见的肾混合性肿瘤,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与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免疫表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胃肠道DLBCL63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抗体CD10、Bcl-6和MUM1在胃肠道DLBCL中的表达,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型.结果 本组63例中CD10表达阳性13例,Bcl-6阳性53例,MUM1阳性52例.根据检测结果将胃肠道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17例(27%),非GCB型46例(73%).GCB型局部淋巴结受累患者的比例(35%)显著低于非GCB型(70%)(P<0.05);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在两种亚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0表达阳性者的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显著长于阴性者(24个月)(P<0.01);GCB型胃肠道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显著长于非GCB型(28个月)(P<0.05);接受CHOP化疗方案的患者中GCB型的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显著长于非GCB型(24个月)(P<0.05);8例术后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中GCB型和非GCB型各4例,目前均存活(22~47个月).结论 胃肠道DLBCL的免疫表型与局部淋巴结是否受累密切相关;CD10表达阳性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阴性者;胃肠道DLBCL免疫表型分型对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核菌素对肝癌和肺癌肿瘤细胞生长和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制备不同浓度的结核菌上清液(TB-SN),分别与肿瘤细胞株HePG2(肝癌)和A549(肺癌)进行反应。应用特异性荧光探针LIVE/DEAD Viability/Cytotoxicity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的生长情况,应用Vybrant凋亡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5%TB-SN反应5 d后,HePG2和A549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与TB-SN反应后,HePG2和A549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结论结核菌素可以介导肝癌和肺癌肿瘤细胞的凋亡,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肝细胞性肝癌(HCC)的诊断及其生物学行为判定中的价值。方法良性病变切除的肝脏标本30例,其中肝硬化及炎症性病变25例,腺瘤5例。肝脏肿瘤标本176例,其中HCC142例(高分化12例、中分化57例、低分化7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17例,肝脏转移癌(MC)17例。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TTF-1在上述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运用Fishers精确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不同组织中TTF-1表达的差异。结果在所有良性病变和癌旁组织的肝细胞胞质中,TTF-1均呈强阳性表达。肝脏肿瘤标本中,HCC组织中TTF-1表达阳性率为78.9%(112/142),而ICC和MC组织中TTF-1表达均为阴性(均P<0.0001)。TTF-1在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H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8.2%和60.2%;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TTF-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001)。结论TTF-1在HCC中的表达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可作为其诊断及与其他类型肿瘤或转移性癌鉴别诊断的重要标记物。TTF-1表达的缺失可能在HCC细胞去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保留胃网膜右静脉(RGEV)第一分支的改良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LAPPG)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并行保留RGEV第一分支LAPPG(F-LAPPG)治疗的54例胃体中部早期胃癌(T1)病人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结果。结果 54例病人均成功实施 F-LAPPG,无中转开放及改行经典LAPPG(C-LAPPG)手术。手术时间(175.6±20.2)min,术中失血(54.1±29.1)mL,淋巴结清扫数目(28.3±6.5)枚,术后排气时间(3.2±1.6)d,术后胃管留置时间(3.2±1.4)d,术后住院天数(7.1±1.5)d,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1例(2.2%),无Ⅱ级以上并发症,术后随访中核素显像胃半排空时间(99.6±16.2)min,餐后120 min胃内残留率(39.5±9.9)%。 结论 F-LAPPG治疗早期胃体中部癌安全可行,其对术后幽门袖静脉回流以及在残胃功能的保护更为确切,从而能改善胃半排空时间及餐后胃内残留率。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转录因子-1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