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肿瘤学   6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体视学方法对卵巢浆液性肿瘤进行研究,从定量的角度对卵巢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的五项指标进行比较,包括(1)细胞核长短轴之比;(2)结缔组织间质与上皮细胞体积密度之比;(3)细胞核与细胞浆体积密度之比(核浆比);(4)细胞核平均直径;(5)乳头的上皮厚度。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核浆体积密度比明显高于交界性及良性肿瘤(p<0.01);恶性肿瘤结缔组织间质与上皮细胞体积密度之比明显小于交界性及良性肿瘤(P<0.01)。  相似文献   
2.
新疆不同民族贲门癌753例病理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新疆贲门癌的民族分布特点,探索其病因及发病学因素,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753例贲门癌存档病例资料进行民族分布、年龄及组织学分类分析.结果753例贲门癌中腺癌有667例,所占比例最高(88.92%);哈萨克族129例,其就诊率明显高于汉族及其他民族(P<0.001);各民族病例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贲门癌男女比例为7.461.结论新疆哈萨克族贲门癌高发且患病年龄较轻,可能与其特殊生活方式及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的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形态计量方法检测40例骨肉瘤和40例不同级别骨巨细胞瘤的p53蛋白、PCNA表达与肿瘤组织内MVD之间的关系。结果:骨巨细胞瘤Ⅱ~Ⅲ级组PCNA表达明显高于骨巨细胞瘤I级组(P<0.05),且骨巨细胞瘤MVD≥5的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MVD<5的肿瘤组织(P<0.05);骨肉瘤MVD≥5的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MVD<5组(P<0.05)。p53蛋白阳性率虽骨巨细胞瘤Ⅱ~Ⅲ级、骨肉瘤均高于骨巨细胞瘤1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蛋白、PCNA过度表达与MVD有密切关系,p53、PCNA及MVD可作为评估骨巨细胞瘤、骨肉瘤预后有价值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组化对胆囊不同病变内S-100~ 树突状细胞浸润与肿瘤相关分子的表达相互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包括胆囊癌症病人切除标本30例,结石20例,慢性炎症20例.用单克隆抗p53蛋白、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癌胚抗原(CEA)及多克隆抗S-100蛋白抗体,LSAB法检查上述病变标本.结果发现癌症病人p53蛋白阳性为46.7%(14/30),PCNA为86.7%(26/30),CEA为30.0%(9/30),S-100~ DC浸润仅为40.0%(12/30);结石标本p~(53)蛋白阴性,PCNA为35.0%(7/20),CEA为15%(3/20),S-100~ DC浸润为50%(10/20);慢性炎病例p53蛋白、CEA均为阴性,PCNA为25%(5/20),而S-100~ DC浸润为 85%(17/20).S-100~ DC浸润病例数与细胞密度,在恶性肿瘤中明显低于非肿瘤良性病变(P<0.05).本研究说明:①炎性病变的上皮组织多属单纯性增生而无肿瘤相关标记分子表达,同时伴有较高的细胞免疫活性;②胆囊结石上皮存在某些不典型变化有少许肿瘤标记分子表达,并伴有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下降,易于癌变;③癌症病人标本突变型p53基因过度表达、PCNA明显多曾多及 S-100~ DC明显减少,可能反映了免疫监视系统受损,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以促进肿瘤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115例食管癌病人被切除的381枚淋巴结经常规病理检查无癌转移者进一步做免疫组化研究。这些淋巴结经连续切片、抗角蛋白血清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复查,发现其中26例病人(22.6%)的27枚淋巴结(7%)存在单个或小团癌细胞微小癌转移灶。隐匿性微小癌转移的检出率不同民族、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内隐匿性癌转移灶的存在,涉及到癌细胞广泛扩散和转移的基本规律、临床分期、治疗及评价预后等重大肿瘤发展生物学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控制恶性肿瘤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杨雯  张巍  张力维  沈宝茵 《农垦医学》2002,24(4):244-246
目的 :探讨Rb和P16基因异常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 113例食管癌 ,6 0例癌旁组织中Rb蛋白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食管鳞状细胞癌Rb和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43.3%(4 9/ 113)和 5 3.0 % (6 0 / 113) ,明显低于非瘤组织 6 3.3% (38/ 6 0 )和 73.3% (4 4/ 6 0 ) ,P <0 .0 5 ;Rb、P16蛋白表达随着肿瘤分级增高而降低。结论 :肿瘤抑制基因Rb、P16缺失突变 ,丧失活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肿瘤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7.
卢晓梅  陈朝伦  沈宝茵 《癌症》2001,20(6):620-623
目的:探讨p53基因异常表达在人癌发生过程的病理生物学作用和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对人体1364例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其中615例鳞癌,382例腺癌及367例其它恶性肿瘤)及相应良性病变组织进行p53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LASB法)检测。结果:恶性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的阳性检出率56.7%(773/1364)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织6.7% (42/628)(P<0.001)。结论: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基因突变或/及蛋白积累)是人体多种恶性肿瘤病的普遍现象,可能是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关键的变化之一。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过度表达可以作为区别良恶性病变有参考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幽门螺杆菌(Hp)引起胃粘膜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对胃粘膜良恶性病变的HE切片,用油镜检测Hp;并对Hp阳性病例随机抽样,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鉴定Hp。同时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Hp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性(CSG)组最高(65%),且与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PCNA在正常胃粘膜阳性率最低(35%),与各组间均有差异(P<0.0005)。且随病变加重,阳性率呈递增趋势。结论:Hp在CSG的发生中,具有病因学价值;Hp感染导致胃粘膜过度增生,为发展成癌前病变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9.
70例不同胆囊病变标本包括胆囊腺癌30例]、胆结石20例、慢性胆囊炎20例,应用免疫组化观察P53蛋白、癌胚抗原(CE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状态及病变组织内S-100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S-100 DC)浸润情况。p53蛋白、CEA及PCNA表达的阳性检出率,胆囊癌组分别为46.7%(14/30)、30%(9/30)及86.7%(26/30);胆囊结石组分别为0、15%(3/20)及35%(7/20);胆囊炎组分别为0、0及25%(5/20)。癌与非癌病变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S-100 DC浸润阳性检出率,癌组织为40%(12/30)、胆囊结石组织为50%(10/20)、胆囊炎为85%(17/20)。S-100 DC的阳性检出率与组织内浸润细胞的密度,胆囊炎组与癌、胆囊结石组之间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提示:1)胆囊炎组织无肿瘤相关分子表达,但存在较高的免疫活性;2)胆结石标本内存在某些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且其免疫活性有所降低。这种病变可能有较高肿瘤发生的危险;3)胆囊癌组织不仅有突变型P53基因、CEA及PCNA的过度表达,同时伴有免疫能力的损害,丧失了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从而有利于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5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及20例口腔正常粘膜进行p53、PCNA表达及5.100阳性树突状细胞(S-100+DC)浸润的免疫组化定量研究,鳞癌p53阳性率为54%,正常粘膜p53表达均用性,p53阳性细胞在高、中分化鳞癌中平均密度为41.4667±81.3979,低分化组为90.2000±95.7403,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PCNA免疫染色阳性细胞高、中分化组平均密度为31.1778±34.1729,低分化组为63.2000±54.062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S-100+DC在高、中分化组浸润平均密度为10.4889±10.5908.低分化组为3.6000±3.361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结果提示,(1)p53基因突变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的重要因素;(2)PCNA的过度表达与口腔鳞癌的恶性分级有关,p53和PCNA均可能成为判断临床预后的可靠指标;(3)S-l00+Dc在口腔鳞癌中的浸润可能反映了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而且在口腔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