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后出现的持续性腹胀的原因,笔者对收治的14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入院时无休克和腹膜刺激症且腹腔穿刺均阴性,但在保守观察过程中均出现不能缓解的持续性腹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最终被分别确诊为迟发性脾破裂3例,十二指肠破裂2例,胰腺破裂2例,肠系膜损伤1例,结肠破裂3例,输尿管破裂2例;T12胸椎骨折1例。均行手术治疗。10例治愈,4例死亡,病死率28.57%。提示: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如观察过程中出现持续性腹胀时,虽生命体征平稳且无腹膜炎表现,但仍应积极寻找病因以免漏诊而延误治疗,必要时应考虑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海某大学附属三级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住院医师对人文医学课程的需求和考核形式的调查,为后续规划与开展有效的人文医学课程提供参考。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情况的采集和人文课程的设置和考核形式,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人文课程的设置和考核,得到了大多数住院医师的积极相应和支持,初步确立了人文医学的核心课程和必要的考核形式,并对后续的规划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结论:人文课程目前已经列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进一步开展核心课程的培训和考核,有助于提升住院医师的人文医学素养和医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形成过程中、骨折愈合后以及骨质破坏后骨诱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启动调节因子和别的信号通路共同促进新骨形成。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调节可以作为未来骨修复领域的一个新的靶点。目的:通过分析和总结1988年以来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传导通路在软骨内成骨、维持成人骨骼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探索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在骨的发育以及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骨形态发生蛋白、软骨内成骨、骨修复","bonereduction"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VIP)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有关文章。纳入有关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及其作用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34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诱导骨再生潜能在脊柱外科手术、骨折后愈合以及骨破坏后骨诱导等诸多领域成为研究热点。在骨形成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也作为启动调节因子和别的信号通路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新骨形成,出生后,骨形态发生蛋白也参与骨骼动态平衡的维持。在骨的微环境中,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其他影响骨质动态平衡的信号通路共同为诱导骨形成的合成代谢疗法提供了一个新靶点,这为骨修复时骨形态发生蛋白控制新骨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肿瘤保肢术中使用人工补片重建盂肱关节囊的手术方法及其对稳定肩关节、预防术后肱骨头脱位的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09年1月,回顾性分析接受定制型肱骨近端假体结合聚丙烯非降解性人工补片重建肩关节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1~55岁,平均38岁.肿瘤类型:骨巨细胞瘤9例,骨肉瘤1例,软骨肉瘤2例.9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中3例为Campanacci Ⅱ期,6例为Campanacci Ⅲ期;1例骨肉瘤患者为Enneking ⅡB期;2例软骨肉瘤患者均为Enneking Ⅱ A期.采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估标准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52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出血量150~500 ml,平均254 ml;手术时间150~200 min,平均172 min.术后患者肩关节前屈20°~60°,平均41°;外展20°~70°,平均42°.MSTS评分为53%~77%,平均66%.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臂丛损伤、切口感染及假体脱位;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结论 使用聚丙烯非降解性人工补片重建盂肱关节囊可显著减少肱骨近端骨肿瘤保肢术后肱骨头假体脱位的发生,便于周围软组织的附着和长入.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technique,postoperative function and dislocation incidence of proximal humerus reconstruction with metallic endoprostheses and polypropylene knitted nonabsorbable mesh after proximal humeral tumor resection.Methods Twenty patients with proximal humeral tumor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They were performed proximal humerus reconstruction with proximal humeral prosthesis and polypropylene knitted non-absorbable mesh from February 2006 to January 2009.There were 5 women and 7 men with a mean age of 38 years(range,21-55 years)at the time of surgery,and giant cell tumor in 9 patients(including Campanacci Ⅱ for 3,Campanacci Ⅲ for 6),osteosarcoma in 1(Enneking ⅡB).and chondrosarcoma in 2 (Enneking ⅡA).The operative time,blood loss,and shoulder movement postoperation were analysed.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system by MSTS,the function of limb after surgery was assessed.Result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clinically and radiographically for a minimum of 24 months (mean,35 months;range,24-52 months).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172 min(range,150-200min).The mean blood loss was 254 ml (range,150-500 ml).There were no shoulder dislocations at final follow-up.The mean shoulder flexion was 41°(range,20°-60°)and mean shoulder abduction was 42°(range,20°-70°).The mean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assessment score of the limb was 66%(range,53%-77%).None of the Datients had a wound infection,traction neuropraxia or died after the surgical procedure.Conclnsion The data suggests that the use of a polypropylene knitted non-absorbable mesh for proximal humerus reconstruction may reduce dislocations and facilitate soft tissue attachment after tumor resection.  相似文献   
5.
肿瘤发生骨转移非常普遍,晚期肿瘤患者中骨转移发生率约为20%~95%,仅次于肺、肝转移.文献报道[1]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前列腺癌65%~75%、乳腺癌65%~75%、多发性骨髓瘤70%~95%、肺癌30%~40%、甲状腺癌60%.肿瘤骨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成骨细胞(OB)在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差异,并分析BMSCs与OB成骨表型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其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检测BMSCs、OB基因组DNA中骨钙素(0C),Osterix(OSX)、Runx2等成骨表型和转录基因与抑癌基因p16的甲基化状态,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上述成骨表型基因的mRNA表达.同时以茜紊红染色法鉴定OB.结果 OC、OSX、Runx2基因在体外培养的各代BMSCs中呈高甲基化.状态,未检出这些基因的mRNA表达;在OB中,OC、OSX、Runx2基因均呈低甲基化状态,且相应基因mRNA均呈阳性表达.p16在BMSCs和OB中均呈低甲基化状态.BMSCs与OB分别在体外稳定培养5代,各代的成骨表型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NA甲基化模式在BMSCs和OB中呈现出细胞特异性差异,且基因甲基化状态可能控制着相应基因的表型表达.在体外稳定培养、传代的条件下,BMSCs和OB均能呈现基因组稳定的特征,未发生明显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为临床安全应用BMSCs莫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V-Y肌腱瓣结合屈(足母)长肌腱转移治疗退变的跟腱断裂的术式、手术指征及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6年5月对21例跟腱断裂采用V-Y肌腱瓣结合屈躅长肌腱转移治疗,其中采用铆钉17例,界面螺钉4例.介绍该手术方法,并根据文献和实践总结手术指征.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获得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根据Arner-Lindholm疗效评价标准:优19例,良2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跟腱无再次断裂,无伤口感染,无皮肤坏死,踝关节活动好,无僵直,无神经血管损伤.行走步态基本正常,对前足推进影响不大.该术式修复强度允许跟腱早期功能锻炼. 结论 采用V-Y肌腱瓣结合足屈(足母)长肌腱治疗跟腱断裂疗效好,该术式适用于跟腱组织退变、炎症和部分缺损(<3cm)患者,术中单纯V-Y肌腱瓣修补强度不够可采用屈(足母)长肌腱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微创双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8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3例大鱼际肌严重萎缩伴捏力较健侧下降,所有患者采用微创双小切口法治疗,术后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术后患者均无神经、血管和肌腱损伤,无血肿、弓弦状畸形等发生,Kelly评定法优良率达98%。平均随访(26.5±0.4)个月,2例术前大鱼际肌严重萎缩患者的肌肉萎缩明显改善,2例患者腕部Tinel征阳性,所有患者均无疤痕挛缩、烧灼样感和掌侧痛等发生。结论 微创双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创伤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骨质疏松性改良Evans分型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在不同表观骨密度和载荷下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选择1例改良Evans分型为Ⅲ型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性,年龄为75岁,身高172 cm,体质量为70 kg.对患者股骨中上2/3段进行CT扫描,建立骨折模型并予虚拟复位,分别在此模型上搭载DHS(模型Ⅰ组)和PFNA(模型Ⅱ组)两种内固定物.每组分别考虑7种表观骨密度(70%、80%、90%、100%、110%、120%、130%的表观骨密度)及3种载荷(0.5、1.0、3.0倍体质量)下的受力情况,共有42种工况.比较各种条件下两组固定模型的股骨Von Mises应力峰值、内固定物Von Mises应力峰值及股骨单元失效率. 结果 在同一载荷下,模型Ⅰ组股骨及内固定物所承受应力、股骨单元失效率均大于模型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模型随着载荷的增加,股骨及内固定物所承受的应力、股骨单元失效率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倍体质量载荷、70%表观骨密度下,模型Ⅰ组和模型Ⅱ组的股骨最大应力值分别为84.702、38.986 MPa,内固定物最大应力值分别为952.557、580.134 MPa,股骨单元失效率分别为3.25%、7.99×10-3%. 结论 对于骨质疏松性改良Evans分型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较DHS固定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固定强度更好,且不易导致内固定失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针对组配式固定平台型膝关节假体在临床使用中为适应骨骼解剖形态,经常出现股骨和胫骨侧假体不同型号配对情况,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不同配对假体接触表面的应力变化,了解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膝关节假体不同型号配对是否具有潜在风险.方法 选择美国DePuy公司PFC Sigma固定平台型膝关节假体为研究对象,选用股骨侧3号钴铬合金假体,胫骨侧2.5号、3号、4号钛合金金属托及对应尺寸的10mm厚度聚乙烯垫片.实验组:股骨侧3号假体选配胫骨侧2.5号假体(3/2.5配对)或4号假体(3/4配对);对照组:3号股骨假体对应3号胫骨侧假体(3/3配对).两组分别构建计算机有限元模型后,模拟双腿站立、平地行走、上楼梯情况下,对膝关节活动处于0°、10°、20°、30°、45°、60°、75°夹角时最大等效应力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最大等效应力差异.结果 实验组(3/2.5配对或3/4配对)最大等效应力高于对照组(3/3配对).其中模拟双腿站立时,3/3配对与3/2.5配对最大等效应力无显著差异(P>0.05),3/3配对与3/4配对最大等效应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拟平地行走时,3/3配对与3/2.5配对、3/4配对应力值在0°~75°范围内各角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上楼梯时,3/3配对与3/2.5配对、3/4配对应力值在0°~30°范围内各角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75°范围内各角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组(3/2.5配对或3/4配对)假体型号不完全匹配,假体接触面最大等效应力在不同膝关节活动角度和不同运动状态时增高,可能增加聚乙烯垫片磨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