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了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生存现状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409例P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9例患者中,男217例,女192例,中位发病年龄56岁。有血栓栓塞事件者149例(36.4%),有出血事件者46例(11.2%)。COX回归分析示女性、年龄60岁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高危组血栓栓塞风险显著高于低、中危组(Log-rank=23.943,P0.001),且高危组骨髓纤维化/白血病转化率显著高于低危组(Log-rank=4.857,P=0.028)。初诊时血红蛋白160~254 g/L,骨髓检查示24.9%的患者粒、红、巨三系增生。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362例(89.6%),且提示不良预后,另检测出JAK2-EXON12、TP53、TET2等与疾病相关的少见突变。409例患者经干扰素、羟基脲、干扰素联合羟基脲及非降细胞治疗后,5年无骨髓纤维化/白血病生存率分别为93.0%、79.6%、90.3%、78.5%,且降细胞治疗组无骨髓纤维化/白血病生存率显著高于非降细胞治疗组(Log-rank=4.563,P=0.033)。结论:对于高龄、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PV患者,应尽早进行预防栓塞治疗。JAK2-V617F突变与PV不良预后相关。对于高危PV患者,应积极行降细胞治疗以延缓向骨髓纤维化/白血病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得到更优启动子,为血友病基础研究和基因治疗提供更有力的工具。方法: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高丰度表达持家基因的启动子,遴选潜在候选启动子;构建GFP报告基因载体,以EF1α启动子为对照,考察新型启动子载体的包装效率及报告基因的转录和活性;装载F9基因,考察候选启动子的活力。结果:筛选得到最具潜力的RPS6启动子;RPS6pro-LV和EF1αpro-LV在慢病毒包装上没有差异,二者病毒滴度一致。在293T细胞中,RPS6proLV和EF1αpro-LV的转导效率、平均荧光强度与慢病毒剂量成正比。两种启动子在不同类型细胞中的转导效率均呈现293T>HEL>MSC的规律;相较于EF1αpro-LV,RPS6pro-LV在MSC细胞中具有更高的荧光强度;对感染两种启动子病毒的HEL细胞进行长期培养,发现RPS6pro-LV具有更稳定的活性。K562细胞RT-q PCR、Western blot及细胞培养上清FIX活性(FIX∶C)检测结果显示,EF1α-F9、RPS6-F9组FIX表达均高于空载对照组,EF1α-F9与RPS6-F9组之间FIX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结论:经筛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IL-1β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造血支持的影响。将分离得到的hUC-MSC以2×106接种于75 cm2培养瓶中,贴壁2 h后,加入10 ng/ml IL-1β培养36 h后收集培养上清和细胞。观察有/无IL-1β的条件培养液对CD34+细胞造血支持的影响;real time PCR检测加/不加IL-1βMSC的造血相关因子mRAN的变化;ELISA法检测造血相关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含有IL-1β的MSC条件培养液能明显增强CD34+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且以粒系和粒-单核集落形成单位为主。IL-1β促进了MSC GM-CSF、G-CSF、IL-6的mRNA的表达,促进GM-CSF、G-CSF、IL-6蛋白自脐带MSC的分泌。结论:IL-1β能够增强MSC的造血支持能力,尤其是向髓系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来源非常广泛。由于不同组织来源的影响,MSC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分析比较脐带、脂肪及骨髓组织来源的MSC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从脐带、脂肪和骨髓分离培养MSC,在显微镜下观察这3种来源的MSC的形态(UC—MSC,AD—MSC和BM—MSC),用流式细胞术诱导分化试验及定量荧光PCR分别检测UC-MSC,AD-MSC和BM-MSC的免疫表型、分化能力和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1,PPAR-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UC-MSC、AD-MSC和BM—MSC的形态都是成纤维细胞样;经罗丹明和DAPI染色后,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它们的细胞形态类似;这三种来源Msc的免疫表型符合Msc的鉴定标准,而且表达水平一致;这三种来源MSC的成骨分化潜能相似,而成脂分化潜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AD—MSC成脂能力最强,BM-MSC次之,UC-MSC最差。检测脂肪形成早期起重要作用的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1)mRNA表达水平在三种来源MSC中的基础表达水平,发现PPAR-γ mRNA在AD-MSC中最高,在BM—MSC次之,而在UC—MSC中最低,与成脂能力的表现相一致。这表明三种来源MSC成脂能力存在差异可能与它们PPAR-1的基础表达水平有关。结论:UC—MSC,AD—MSC和BM—MSC的形态类似;免疫表型符合MSC鉴定标准,表达水平一致;成骨分化能力相似,而成脂分化能力不同;PPAR-γ mRNA表达水平不一。关于差异的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雷帕霉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自噬现象的影响,为研究雷帕霉素应用于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提供资料。不同浓度雷帕霉素(0、10、50、100nmol/L)处理AA患者BM—MSC48h,然后用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以BM—MSC成脂分化诱导2周后油红染色方法检测成脂分化能力,并且用real—timePCR检测成脂相关基因(LPL、CFD和PPART)的表达。结果显示:雷帕霉素引起AA患者的BM—MSC自噬增加,促进其凋亡(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地将细胞阻滞于Go/G1期,阻止其进入S期(P〈0.05);BM-MSC增殖率随雷帕霉素浓度增加而降低,并且雷帕霉素抑制AA患者BM—MSC的成脂分化,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雷帕霉素诱导AA患者BM—MSC发生自噬和凋亡,明显促进G,期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和降低成脂分化,以上现象的机制可能与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而激活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真皮纤维母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可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但不同研究者所用的转录因子组合却并不相同。目的:分离人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全能性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方法:水囊引产5月龄胎儿,按照既往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得到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Oct4和C-myc、中度表达Sox2,是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较好的体细胞。  相似文献   
8.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成脂培养条件下成脂相关信号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Y的表达水平增高,同时成骨相关信号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水平也增高。目的:检测成脂诱导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Y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取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以成脂诱导体系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体外培养生长情况:油红O染色法观察成脂现象,茜素红及von kossa染色观察是否有沉淀形成: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成脂相关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Y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获得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成功进行了成脂诱导分化。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在成脂诱导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休增殖体激活受体Y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水平令都呈升高趋势,但是前肯对分化方向的调控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Toll样受体(TLR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肿瘤免疫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报道称TLR3的激活能够促进某些肿瘤细胞的凋亡.本研究旨在探讨TLR3的特异性激动剂Poly(I:C)对恶性程度较强的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 反转录PCR检测Toll样受体各个亚型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CCK-8细胞活力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Poly(I:C)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Poly(I:C)对MDA-MB-231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mRNA水平上,MDA-MB-231细胞TLRs各亚型中TLR3表达最高;CCK-8检测结果显示Poly(I:C)刺激以后,MDA-MB-231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凋亡试剂盒检测显示Poly(I:C)刺激以后对细胞凋亡没有影响;实时定量PCR显示TNF-α、IFN-β和IFN-γ在Poly(I:C)刺激6h后大约有20倍的升高.结论 Poly(I:C)刺激MDA-MB-231细胞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但其凋亡并不受影响;TNF-α、IFN-β和IFN-γ可能在抑制增殖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Nanog、Oct4和Sox2通过调节胚胎干细胞的基因转录,对其多潜能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调控作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这些胚胎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如何还不太清楚。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Nanog、Oct4和Sox2等这些胚胎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 方法:胶原酶和胰酶消化法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TeSRTM1体系进行无滋养层培养人胚胎干细胞,定量PCR比较上述两种细胞中Nanog、Oct4和Sox2 mRNA表达量的差异;免疫荧光检测上述两种细胞中Nanog、Oct4和Sox2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标记Nanog、Oct4和Sox2,但Oct4主要表达在胞浆,且以Oct4B为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Nanog、Oct4A和Sox2的表达量明显低于胚胎干细胞,其mRNA表达量分别为胚胎干细胞的20%,0.3%,10%左右。通过了解两种细胞Nanog、Oct4和Sox2的表达差异,可为优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重编程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胚胎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在成体干细胞表达起何种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