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并对培养的表皮干细胞进行鉴定.方法 运用中性蛋白水解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分离表皮层和真皮层,并获得表皮单细胞悬液,采用Ⅳ型胶原铺板选择性黏附分离角质形成细胞,应用表皮干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CK10的表达. 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培养中实验组细胞呈现克隆生长,且克隆维持时间较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的培养细胞β1整合素及K19均呈阳性表达,而CK10阴性表达.结论 应用Ⅳ型胶原黏附和运用表皮干细胞培养基可以实现人体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为表皮干细胞体外的大量扩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在性病(STD)患者中的感染状况及经性传播的可能性。方法 调查性病患者的性行为相关因素及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检测237例STD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正常人的血清TTVDNA。结果 ①STD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TTVDNA阳性率分别为19.41%(46/237)和2.5%(2/80),前者TTVD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后者(P<0.005)。②STD患者男性与女性TT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20.59%和17.82%,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不同STD病种患者中以梅毒、生殖器疱疹以及梅毒合并非淋球菌性尿道炎(NGU)和尖锐湿疣(CA)、生殖器疱疹合并NGU患者的TTVDNA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9.41%、30.43%、33.33%、42.86%、33.33%,而NGU患者的TTVDNA阳性率(10.87%)较低。④28对(56例)STD患者配偶TTVDNA阳性率为28.57%(16/56),11对(22例)正常人配偶TTVDNA的阳性率为4.55%(1/22),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TT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STD患者嫖娼大于半年以上者的人数分别为21例和9例(P<0.005),性伴平均人数分别为17.12和7.86(P<0.001)。结论 STD患者中存在严重的TTV感染;嫖娼的时间越长,性伴数越多,感染TTV可能性越大,提示性传播可能是TTV感染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AICD)也称为凋亡[1],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在丝裂原、抗原、抗CD3等刺激下可引起AICD。AICD异常与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2],为探讨尖锐湿疣患者PBMC的AICD对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应用PHA-P刺激培养尖锐湿疣患者和正常人的PBMC,通过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尖锐湿疣患者的凋亡细胞、白介素(IL)-2和IL-10水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牛膝多糖硫酸酯抗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细胞培养技术对牛膝多糖(Achyranthesbidentatapolysaccharide,Abps)硫酸酯抗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药效的实验进行研究。受试药物Abps硫酸酯(A-5、A-6、B-3、B-4、B-5、C-6、C-7、C-8)和对照药物环胞苷(CC)、亚膦酰乙酸(PAA)按照综合药效指数评价时,排列顺序为A-6(2.17)>CC(2.11)>PAA(2.04)>B-3(2.02)>B-5(1.90)>A-5(1.60)>C-8(1.38)>C-7(1.32)>B-4(0.84)>C-6(0.80)。由此可见,8种受试的化学合成药牛膝多糖硫酸酯中A-6为抗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效果较佳新药,本品优于环胞苷和亚膦酰乙酸。  相似文献   
5.
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 ESCs)是表皮发生、分化和创面修复的摇篮,1其正常增殖分化是维持皮肤正常组织结构和细胞内环境稳定的基本要求,但由于ESC数量较少,只占基底细胞总数的1%~10%,2缺乏明确的特异性分子标志,体外培养很容易丢失其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因而如何大量获得纯度较高的表皮干细胞将成为目前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热点.本研究利用酶消化法和IV胶原筛选法从整形手术的正常人头皮、包皮中进行表皮干细胞分离和培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激活诱导细胞死亡对尖锐湿疣患者TH1/TH2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1991年国家制订尖锐湿疣(CA)诊断标准确诊的31例患者为观测对象,其中男2 5例,女6例,年龄为19~4 8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1个月以上36个月以下。所有患者均为近2个月内未接受免疫调节剂治疗,不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31例正常对照者为来自本院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其中男2 3人,女8人。年龄为2 0~4 6岁,平均年龄31岁。近1个月内无感染史。观测对象以无菌手术抽取肝素抗凝全血5~10ml,在无菌条件下,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PBMC洗涤后,用RPMI 16 4 0 (附加10 %灭活小牛血清、青霉素10 0U ml及链霉素10 0 μg …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 病史:患者女,44岁。皮肤红斑、浸润性斑块2年,皮肤肿瘤半年。2000年8月开始在背部出现皮肤红斑,伴有发作性剧烈瘙痒。很快在红斑基础上发现浸润性红色斑块、结节。在当地医院治疗,用药不详。半年前发现面部及双腋前浸润性红色斑块的边缘上出现皮肤肿瘤,肿瘤生长迅速,半年内已长至鸡蛋大(图1A)。遂来笔者所在医院诊治,以“蕈样肉芽肿(肿瘤期)”收住院。既往史:患者无精尿病、心脏病、肝炎、结核等病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个人史:患者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也无其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治疗系统性耐药性白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建立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应用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治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结果联合用药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比单用药组明显延长(P<0.05),肾组织真菌计数显示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单用药组(P<0.05)。结论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疗法可增强抗白念珠菌效能,具有临床应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对Th1/Th2型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RGH患者和健康体检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在PHA的刺激下体外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液IL-2及IL-10。结果:RGH组新鲜血PBMC的凋亡率很低,与对照组相似(P>0.05)。培养48h后RGH患者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RGH患者的培养上清液IL-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IL-10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PBMC凋亡异常严重影响了Th1/Th2型细胞分化,可能是导致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机制之一,也可能在生殖器疱疹复发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激活诱导细胞死亡 (AICD)对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CA患者和健康体检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PHA的刺激下体外培养 2 4小时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 ,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液IL 2及IL 10。结果 :发现CA组新鲜血PBMC的凋亡率很低和对照组相似 (P >0 0 5 ) ,培养 2 4小时后CA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CA患者的培养上清液IL 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 ,而IL 10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0 1)。结论 :AICD可能是引起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一个重要机制 ,在尖锐湿疣患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