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评价膝内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保留轻度内翻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膝内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治疗的93例(93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76例;年龄71 ~ 87岁,平均77岁。按患者术后下肢力线角度将患者分为中立组、轻度内翻组、严重内翻组。用ROM、HSS、AKS评分量表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15 ~ 47个月,平均(24.4±8.9)个月,ROM术前平均(49.9±6.7)°,术后末次随访中立组、轻度内翻组、严重内翻组分别为平均(111.4±5.3)°、(112.2±5.0)°、(103.1±2.7)°,HSS评分术前平均(52.4±3.0)分,术后末次随访中立组、轻度内翻组、严重内翻组分别为平均(84.2±3.0)分、(87.1±2.6)分、(81.6±1.9)分,AKS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9.8±2.8)分,术后末次随访中立组、轻度内翻组、严重内翻组分别为平均(73.2±5.3)分、(80.1±3.0)分、(72.6±1.5)分,AKS活动评分术前平均(60.5±3.7)分,术后末次随访中立组、轻度内翻组、严重内翻组分别为平均(86.0±2.6)分、(89.9±2.0)分、(80.6±2.9)分,三组术后HSS、AKS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从短期随访来看,膝内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保持3° ~ 6°的轻度内翻会带来更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还不能判断内翻对齐和翻修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创伤引发的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而其后续发生的以股骨头缺血坏死为代表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出现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创伤后股骨颈骨折具体的损伤及修复机制仍不甚明了,因此研究股骨颈骨折后患者身体的各项指标及临床上针对的治疗措施对预后产生的影响,可为预测股骨颈骨折患者未来的预后打好基础,并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段提供思路。目前主要认为创伤后股骨颈血供不足和相关炎性重建反应是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作用机制,而作用于相关机制的因素则被认为是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对于股骨颈骨折后续发生坏死相关影响因素的报道。学界主要认为受伤原因、Garden分型等骨折分型方式、内固定方式及复位质量等因素被认为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可能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相关回顾性研究,以明确潜在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分析。主要记录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BMI、ASA分级、骨折线部位、Garden分型、复位质量、受伤至手术间隔、是否进行术前牵引等。依据患者随访相关影像资料对骨折术后的预后进行判断。以空心加压螺钉进行内固定。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股骨头坏死与上述因素的关联。结果 共收集246例病例数据,术后股骨头坏死患者共46例,发生率为18.7%(46/246)。将性别、年龄、BMI、ASA分级、骨折线部位、Garden分型、复位质量、受伤至手术间隔、是否进行术前牵引等纳入单因素卡方检验。将单因素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术后股骨头坏死主要与Garden分型、骨折线部位和骨折复位质量、术前牵引等因素相关(P<0.05),其他因素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Garden分型、骨折线部位、骨折复位质量、术前牵引等因素会增加股骨颈骨折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