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几种生化技术从C_(57)BL/6J小鼠分离得纯度好的IgG和IgM。由单克隆抗体经亲和层析柱和A蛋白—琼脂糖也分离得产量高、纯度好的小鼠IgG_1和IgM。用分离的IgG免疫得兔抗小鼠IgG血清可用为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的试剂。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哺乳类细胞的培养均需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血清,但是,由于血清的成份极为复杂,有些甚至抑制一些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此外若要从培养液中分离提纯一些细胞产物,由于血清的存在也增添了困难。从细胞工程发展的前景来看。应用培养罐来大规模培养细胞,以获得细胞产物的技术开发已在着手进行。无血清培养也成为迫待解决的问题。这类  相似文献   
3.
1984~1986年我们建成3株分泌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McAb)细胞株。制备了3个McAb,并对这三个McAb的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比较研究。 一、McAb的效价测定3个McAb的滴度分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探讨了Balb/c小鼠脾细胞及经抗小鼠胸腺细胞血清(抗θ血清)处理的脾细胞的电泳行为,从电泳图谱看出,正常小鼠脾细胞的电泳率呈双峰型,而经抗θ血清处理的仅留下一个慢峰,可见消失的快峰是T淋巴细胞峰。 继之本文探讨了杂交瘤细胞CBH-1、CBH-2及其亲本NS-1细胞的电泳率均属于慢峰,可以证明它们属于B细胞系统的细胞。  相似文献   
5.
随着微量塑料板在免疫实验中的大量应用,迫切需要使用相应的离心机来进行实验,目前国内尚无商品供应。我们在曹文飞同志介绍的“离心篮”的基础上,参考一些国外产品,在国产LXJ-64-01型离心机(北京医疗仪器修理厂产品)上,配以自制挂篮装置及离心篮(一次可载平底微量塑料40孔板8块,最大转速可达3,000rpm)解决了工作之需要。 本装置制作较简单,去掉原来离心机上挂管装置,换上特制的挂篮装置(一块220毫米×220毫  相似文献   
6.
<正> 材料和方法 一、单克隆抗体(McAb)的制备:按本室1984年建株的报道方法进行。 二、McAb的免疫反应特性测定方法:1.间接荧光试验;2.ELISA双McAb夹心法或ELISA单抗二抗夹心法。以上两法均与高效价免疫兔血清(PcAb)进行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7.
将已建立能在CBSF培养液中生长传代的Sp2/0骨髓瘤细胞与经TE-1单抗免疫的Wistar大鼠的脾细胞进行异种间细胞融合。TE-1单抗是抗天花粉蛋白IgE单抗,免疫用TE-1单抗是从TE-1小鼠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株诱生的腹水,经过亲和层析分离得到。通过无血清HAT选择培养液筛选,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及四次克隆化,全部过程均在无血清培液中进行,最终得到了能在CBSF中稳定生长,连续分泌抗体的异种杂交瘤细胞株,并能顺利经受液氮保存和复苏。收集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CBSF)用硫酸铵沉淀法能得到粗制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国内已大力开展细胞工程技术,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一般在细胞培养中需加入一定量血清以支持细胞生长,但这对以后从杂交瘤细胞培液中提取单克隆抗体带来困难,因为混杂了其它的血清蛋白难以分离提纯。为此,我们参照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院村上浩记教授等的配方作了某些要改,设计了适合于小鼠骨髓瘤细胞  相似文献   
9.
<正> 在建立针对小鼠共有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cAb)的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株时,若仍以小鼠(同种)作致敏淋巴细胞的供者,很难使小鼠对这类抗原致敏,因此有必要免疫异种动物以解决这问题。本文报道产生针对小鼠 IgE 决定簇的 McAb 的大鼠-小鼠淋巴细胞杂交瘤的建株。作者用小鼠抗天花粉蛋白的 IgE McAb TE-1(见顾华、叶敏,第三  相似文献   
10.
应用抗HBsAg抗体阳性供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随机取样的人扁桃体和外伤脾细胞,经乙型肝炎疫苗体外免疫后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制作杂交瘤。在以12例人外周血、扁桃体和脾来源的淋巴细胞为亲本细胞制作的杂交瘤中,共获得了抗HBsAgIgM抗体阳性的孔38个,IgG抗体阳性的孔16个。经比较,细胞融合率和杂交瘤分泌抗体阳性率均以扁桃体来源的细胞最佳。抗体阳性的杂交瘤细胞经克隆化后,只获得了3株分泌抗HBsAgIgM抗体的杂交瘤克隆。对这3株杂交瘤克隆分泌抗体的特异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人源单克隆抗体交叉反应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