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骨髓细胞凋亡和MDS患者无效造血的分子机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PCR ELISA法测定骨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Fas和Bcl 2表达水平。结果 :初发各亚型MDS患者的血清TNF 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5 ) ,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基质细胞分泌TNF 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L 1α和G CSF升高者分别为10 7% (3/ 2 8)例和 5 3 6 % (15 / 2 8)。MDS患者血清IL 8和IL 6高于正常对照组 ,各亚型之间无明显差别。在MDS向恶性克隆演变的过程 ,端粒酶活性水平随着恶性演变而逐渐升高。随着MDS患者恶性类型的演变 ,Fas基因表达逐渐降低 ,Bcl 2表达则逐渐升高。负性造血因子TNF α升高和抗凋亡Bcl 2的消长与MDS骨髓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TRA诱导后患者血清G—CSF升高的机制是否与原代APL细胞分泌G—CSF变化有关,并探讨其变化的分子机制。方法显微镜下直接计数原代APL细胞的增殖性变化。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原代APL细胞培养上清G—CSF水平的变化,RT-PCR方法测定Nm23或G-CSF mRNA表达水平。结果ATRA诱导治疗后,AP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平均12天达到高峰,并且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APL患者血清G—CSF水平升高,原代APL细胞体外培养24小时后,上清中的G—CSF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0.05)。RT—PCR实验结果表明原代APL细胞G—CSF mRNA表达升高,与Nm23表达变化成相反趋势。结论ATRA诱导高表达的G—CSF可能与Nm23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完全缓解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MRD),同时分析其对预后判断的指导价值。方法建立逆转录PCR(RT/PCR)用以检测APL患者PML/RARα。结果RT-PCR方法敏感而可重复。治疗前APL患者的RT-PCR阳性率为92.8%(39/42),而维甲酸或化疗诱导完全缓解后MRD阳性率为56.7%(21/37)。另外,MRD阳性与缓解后APL患者的复发有关,并可以作为缓解后预测APL患者复发的指标。同时有助于指导临床上采取巩固治疗而防止复发。结论RT-PCR能够检测APL患者的MRD和作为预测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DS骨髓无效造血的机制。方法:ELISA法测定血清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NFa含量。半固体琼脂法检测CFU-GM集落。结果:初发RA,RAS,RAEB,RAEB-T及CMML患的血清TNF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随着病情的演化,血清TNFa水平有逐渐升高趋势,体外实验表明MDS患骨髓单个核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TNFa水平均高于相应的正常对照值。MDS患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基质细胞分泌上清对正常CFU-GM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TNFa抗体可减少此种抑制作用。结果还表明体外经ATRA作用后的MDS患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基质细胞分泌TNFa减少。结论:TNFa升高是MDS患骨髓无效造血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病例】女,64岁。因皮肤紫癜50天,血尿伴腹部肿块1个月于1998年5月13日入院。50天前无诱因出现四肢皮肤大片紫癜,伴有关节疼痛,当地医院按“过敏性紫癜”给皮质激素、抗过敏药及维生素C、止血剂等治疗,效果不佳。病人1月来出现血尿、腹痛...  相似文献   
6.
7.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在三氧化二砷诱发APL细胞白细胞升高的作用 ,首先按照FAB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标准选择APL患者。常规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骨髓和PBMC ,体外培养 1h去除贴壁细胞。体外IL 1β、IL 6、IL 8、TNF α和G CSF分泌水平采用ELISA方法进行测定 ,NBT还原实验用以检测APL细胞分化状态。直接细胞计数法和MTT法观察细胞增殖变化。研究结果证实体外 10 6M或体内以 10mg/d三氧化二砷治疗 96h后 ,APL细胞分泌IL 1β和G CSF平均水平升高 (P <0 0 5 ) ,IL 6和IL 8水平降低 (P <0 0 5 ) ,TNF α水平无明显变化 (P >0 0 5 )。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 ,体外APL细胞的增值比率与IL 1β或G CSF分泌升高比率呈现正相关 ,检测到IL 1β或G CSF患者的细胞数量增加比率高于未检测到IL 1β或G CSF组 ,说明IL 1β或G CSF分泌增加在三氧化二砷诱导后的APL细胞增殖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L)p15、p16、p18、p19基因失活的发生率及与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46例患者的p15、p16、p18、p19基因外显子1和外显子2。再用限制性内切酶一PCR方法检测基因甲基化。结果46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9例.11例p15基因失活,10例p16基因失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7例.9例p15基因失活,18例P16基因失活;均以甲基化失活为主。所有病例均无p18、p19基因失活。结论在AL发生、发展过程中。p15、p16基因失活主要是由于P15、p16基因甲基化所致。  相似文献   
9.
毕可红 《临床荟萃》1999,14(3):126-12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以下简称MDS)是累及三系造血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随着其分型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发病率显得有所提高。出凝血障碍是MDS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指标和敏感的检查方法应用于临床后,MDS出凝血机制被进一步的认识,此为临床早期防治出血提供了依据。综述如下。 1 VWF糖蛋白在MDS出凝血中的作用 VWF(Von Wiuebrand factor)是一大分子糖蛋白,调节血小板粘附性,也是因子Ⅷ的载体,具有稳定因子Ⅶ活性的功能,成为凝血功能的一项指标。 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均可合成VWF,分为血浆VWF和血小板VWF,其中内皮细胞是血浆VWF的主要合成场所。在内皮细胞,合成后的VWF贮存在Weibel-Palade小体;在巨核细胞,VWF贮存在血小板α颗粒。VWF基因定位于12号染色体P~(1212)P~(ter),分子量0.8~12×10~6daltons。VWF主要有二个生理功能:①调节血小板粘附,促进止血栓形成;②携带血浆因子Ⅲ,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促、抑凋亡基因表达、白血病细胞DNA含量及三指标间相关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51例急性白血病及 2 0例良性血液患者CD95、bcl 2表达率、白血病细胞DNA含量。结果 :急性白血病CD95表达率降低且与完全缓解率无关。bcl 2表达率、白血病细胞DNA异倍体率增高且化疗后完全缓解率低。CD95、bcl 2、白血病细胞DNA指数 (DI)间无相关性 ,三指标表达均异常相关性分析 ,CD95与bcl 2呈负相关 ,r =- 0 .80 11,P <0 .0 5,CD95与DI无相关性r =0 .50 12 ,P >0 .0 5,bcl 2与DI呈正相关 ,r =0 .790 2 ,P <0 .0 5。结论 :急性白血病CD95、bcl 2表达率 ,白血病细胞DNA检测可进一步研究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