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济南市2015年健康体检人群贫血情况,探讨贫血防治对策,为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15年度在本院体检的35262例济南市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分析各组的贫血检出率、贫血严重程度和贫血分类情况。结果男性贫血检出率为1.40%(299/21227),女性为6.58%(924/14035),女性贫血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女性40~49岁年龄组贫血检出率最高,达33.76%(413/14035);男女贫血程度均以轻度贫血为主,共占贫血总数的86.92%(1063/1223),男女贫血类型均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主,共占贫血总数的75.13%(852/1134)。男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检出率为28.31%(321/1134),女性为73.28%(813/1134),且女性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济南市健康体检人群中,贫血是女性较为常见的疾病,应加强健康宣传,提高认识,定期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 ADA)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8例ALL患者( ALL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 ADA、谷草转氨酶( AST )、丙氨酸转氨酶( ALT )、谷氨酰转肽酶( GGT)、白细胞( WBC)、淋巴细胞百分比( Lymph%)和淋巴细胞绝对值( Lymph#),并分析ALL组患者ADA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LL组患者ADA、AST、ALT水平、GGT、WBC、Lymph%及 Lymph#均高于对照组(P <0.05)。 ALL组ADA水平与WBC、Lymph%、Lymph#呈正相关(P<0.05),与 AST、ALT、GGT无相关性(P>0.05)。结论 ALL患者血清ADA水平高于正常健康者,且随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升高而升高,联合检测ADA和血常规可对ALL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及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504例PTC手术标本,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央区淋巴转移中男性(47.58%)、年龄45岁(43.49%)、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46.20%)的患者转移率均显著增高;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中男性(32.26%)、肿瘤最大径 1 cm(26.08%)、多发病灶(28.64%)、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32.28%)及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6.73%)、双侧病变(33.08%)的患者转移率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性别、肿瘤最大径、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病变位置(单/双侧)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单因素分析显示,多个淋巴结转移中肿瘤最大径 1 cm(14.35%)、伴钙化(24.24%)、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18.35%)及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28.30%)、双侧病变(17.78%)的患者转移率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多个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TC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有望成为临床术前或术中诊断PTC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异常克隆增殖的恶性肿瘤,是目前血液系统的第二大肿瘤,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1.15/10万 [ 1] 。近20年来,MM治疗领域不断进步,但是MM仍不可治愈。对于难治复发患者仍需要新的药物治疗,现有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均为泛靶向治疗药物,而维奈克拉作为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VI服液对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粒缺)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南方医院血液科收集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伴粒缺的136例患者,将其分为伊曲康唑组(67例)和对照组(69例)。伊曲康唑组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3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1例;对照组中ANLL30例,ALL38例,1例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伊曲康唑组化疗后粒缺期间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液,持续至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或是体温正常且影像学无IFI改变时停用。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两组IFI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X。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伊曲康唑组12例发生IFI,发生率为17.9%(12/67),对照组32例发生IFI,发生率为46.4%(32/69),两组IF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9,P〈0.01)。伊曲康唑组中ANLL患者IFI发生率(6/36,16.7%)低于对照组中ANLL患者的发生率(17/30,56.7%)(X^2=11.53,P〈0.01)。伊曲康唑组女性患者IFI发生率(3/35,8.6%)低于男性(9/32,28.1%)(X^2=4.35,P〈0.05),同时也低于对照组中女性患者IFI发生率(17/38,44.7%)(X^2=11.98,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患者预防性口服伊曲康唑可以有效降低IFI的发生,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女性患者,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血管病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有效地控制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年神经外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医院感染的72例患者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72例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共培养分离1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6株占62.72%、革兰阳性菌59株占34.91%、真菌4株占2.37%;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达96.8%、90.9%;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等头孢菌素类耐药率分别为93.1%、100.0%、100.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95.0%。结论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LIAISON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产前筛查优生四项(TORCH)的分析性能。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NCCLS)系列文件和相关文献,结合工作实际,设计验证方案,并对LIAISON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测定弓形虫IgG抗体(Tox IgG)、弓形虫IgM抗体(Tox IgM)、风疹病毒IgG抗体(Rub IgG)、风疹病毒IgM抗体(Rub IgM)、巨细胞病毒IgG抗体(CMV IgG)、巨细胞病毒IgM抗体(CMV IgM)、单纯疱疹病毒IgG抗体(HSV IgG)、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HSV IgM)的精密度、准确度、分析线性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和生物参考区间等进行验证和评价,并将实验结果与厂家(意大利索灵)提供的分析性能或公认的质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批内不精密度CV值在3.58%~7.03%,均小于规定的范围;批间不精密度CV值在3.13%~10.73%。线性范围验证回归系数a值在0.97~1.03,r20.95,线性均符合要求。生物参考区间及可报告范围均符合要求。结论 LIAISON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检测分析性能符合临床要求,测定结果灵敏度高,特异度好,稳定性强,检测范围宽,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适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及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之间的关系,探讨HBV前S1抗原在病毒复制中的意义及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5月-7月住院及门诊的HBV表面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310例进行检测,HBV前sI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eA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谷丙转氨酶采用酶学速率法检测。结果①HBeAg阳性组前S1抗原检出率高;②HBV前S1抗原与具有病毒活动性复制意义的指标HBeAg有高度的相关性;③谷丙转氨酶水平增高时前S1抗原阳性率增高。结论HBV前S1抗原检测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及慢性肝炎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VI1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及其对早期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诊治的361例AML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3例AML患者EVI1基因阳性,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并比较中危及高危伴EVI1+AML患者的临床与生物学特征及诱导缓解率,分析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的影响因素。32例健康供者进行EVI1/ABL基因水平检测,确定EVI1表达的异常界值。结果:以EVI1/ABL基因定量表达≥8.0%作为EVI1的阳性表达。在361例初发AML中,EVI1+AML患者共33例(9.1%),其中男性16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45(18~67)岁,中位随访期为6.6(0.7~13.2)个月。中危核型17例,包括正常核型9例,1例+8;高危核型14例,包括7例-7/7q-,4例t(v;11q23),3例inv(3)/t(3;3),2例未见分裂象。33例患者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为42.4%,总CR率为60.6%。按《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 )指南》预后分层,分为中危组16例,高危组17例,无低危组患者。中危组与高危组1个疗程CR率分别为68.8%和17.6%(P=0.005), 总CR率分别为81.3%和41.2%(P=0.032),复发率为7.7%和14.3%。单因素分析,高危染色体核型对1个疗程CR率及总体CR率均有影响(P=0.004、0.029)。高危组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中危组(41.2% vs. 6.3%,P=0.039), 且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显著低于中危组(P=0.012)。结论: EVI1基因在AML中常伴中、高危核型表达,对于AML患者来说可能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伴-7/7q-、t(v;11q23)及inv(3)/t(3;3)等高危染色体核型的预后差,其1个疗程CR率及总CR率、长期生存率低,病死率高,应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B病毒衣壳抗原IgM(VCA-Ig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单项及联合检测对EB病毒现症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10月化学发光法测定的EB病毒VCA-IgM阳性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B病毒DNA,酶速率法检测ALT、AST水平。将标本分成EB病毒DNA阳性组和EB病毒DNA阴性组,运用SPSS22.0对各指标进行非参数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对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EB病毒DNA阳性组VCA-IgM、AST、ALT水平均高于EB病毒DN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A-IgM、AST、ALT 3者均与EB病毒DNA相关(P0.05)。VCA-IgM、AST、ALT 3者单项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95%CI:0.735~0.872)、0.788(95%CI:0.708~0.868)、0.752(95%CI:0.671~0.832),3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30(95%CI:0.765~0.896),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的AUC。结论 EB病毒现症感染的相关指标中,VCA-IgM最具诊断学意义,优于AST、ALT,3者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意义,有助于EB病毒感染及其他合并感染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